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傾聽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引導孩子說出內在感受后,就能找出問題的癥結,孩子的負向情緒自然能夠得到疏解,它最明顯的好處在于:
1 傾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懼怕的心理。
父母借著傾聽流露出對孩子的接納與包容,孩子從父母的反應中,感受到父母的友善態度,而能夠勇敢地說出內心的恐懼。
2 傾聽能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系。
當你在與別人溝通時,對方專注地傾聽,了解你所說的一切,你必定會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樣,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納他。父母懂得積極傾聽,就會更進一步地認識孩子、尊重孩子、更加關愛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產生更加親密的互動。
3 積極傾聽能協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把問題說出來,比悶在心里好多了,也比較能夠看清問題的真相。傾聽具有讓人說話的功效,也能促使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 傾聽能夠促使孩子愿意聽父母的看法和意見。
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對方愿意聽聽你的想法,你也會樂意聽聽他的意見。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聽話,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沒有運用積極傾聽去聽孩子的心聲。
5 傾聽讓孩子愿意和父母說話。
許多父母用傾聽和孩子討論問題和煩惱時,發現孩子很會分析自己的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傾聽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決困難的能力。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給孩子提供建議、忠告、勸解,不但不能真正幫助孩子,反而很難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自主及有責任感的人。
“傾聽”并不是解決孩子所有困難或親職教育的靈丹妙藥,父母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態度,才能將傾聽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運用積極傾聽所應具備的基本態度:
1 父母必須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意,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煩,那么就等到你愿意聽的時候吧!
2 父母要允許并真誠接納孩子可以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3 父母必須相信孩子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父母的信賴將是激發孩子潛能的催化劑。
4 父母必須知道情緒的感覺只是一時的,而非長久不變的。人的感覺時時都會改變,恨能轉為愛,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父母無須害怕孩子說些情緒性的語言。例如:我恨老師,我詛咒她快死掉。父母要慶幸的是當孩子倒出這些聚積在內心的垃圾之后,孩子的心靈才能獲得祥和寧靜。
5 父母必須尊重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有位知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是上帝借給我們的一把琴弦。”試問,作為父母,如何能永遠霸占著這把琴弦?當父母體會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就會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只能“陪”孩子走過苦澀,卻絕不能替孩子解決問題。
運用傾聽時,必須配合上述五項基本態度。否則傾聽便會顯得空洞、虛假、毫無誠意。父母只有具備了正確的傾聽態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
有的父母在運用積極傾聽的過程中,可能面臨下面這些問題:
1 不習慣。
很多父母說:重復孩子的話,那多不自然呀!傾聽并不是要父母像鸚鵡學舌般地把孩子的話照說一遍,而其真正的意義在于如何從交談中,正確地解讀孩子話語信息中所傳遞的情感。
如果父母還是不能正確地了解孩子的意思時,可以真誠地對孩子說:“我真的很想了解你,你愿意把剛才所說的再說一次嗎?”“我不知道是否弄清楚你的意思,也許你可以再說得具體一些?”父母此時借著孩子的重復表達,來求證自己對孩子了解的正確程度,然后再給予回饋。
2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與自己分享他的感受與情緒。
傾聽是一種開放式的交談,也許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可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建立坦誠開放的心胸。孩子也許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也可能不愿意而選擇保持沉默,不說一句話,甚至離開或否認父母所說的一切。然而,不論孩子做出怎樣的反應,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并接納孩子的反應。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與自己溝通,在往后的日子中,父母仍然有很多機會表達自己希望能幫助孩子的意愿。
有些孩子也許從來沒有與他人分享情緒的經驗,所以孩子并不習慣與別人分享,當父母面對孩子沉默的反應,并不意味著父母傾聽失敗。大多數孩子如果擁有一次被接納的感覺后,他就會樂于與別人分享。因此父母與孩子必須先建立一種相互尊重、接納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可以鼓舞孩子與父母分享的勇氣。
3 正確地反應孩子的意思。
當父母企圖了解孩子的意思時,過于急切的傾聽反應,都會喪失了原有的好意,造成傷害孩子的事實,因此父母必須盡量使用適當且正確的形容詞來回應孩子。基本上,父母稍微夸大的描述反應會比一針見血的了解更令孩子有安全感。因為父母一針見血的了解易形成孩子的誤解,當父母表現較夸大其詞的反應時,孩子會加以澄清,并能體會到父母渴望了解自己的用心。
另外,有些孩子不能完全、正確地表達事件或自己的情緒,令父母感到迷惑,不知所以然。這時父母可以對已掌握的信息有所反應,并等待孩子進一步仔細地說明。當然父母也可以說:“你可以告訴我怎么回事嗎?”借著發問讓孩子傳達出更多信息。
回應孩子時所使用字詞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能正確且適當使用“非常”“很”“實在”的字眼,可以有助于向孩子傳遞“我了解你”的信息。也許父母可以很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意思,但卻因用詞的不當,使孩子極力否認父母所做出的反應。所以當父母回應孩子意思時,除了要理解正確外,在回應孩子時更應注意措詞,避免激發孩子的抗拒或防衛,而產生負面效果。
4 避免問太多問題。
積極傾聽時,在信息收集階段,發問是必須的。如“然后呢?”“你覺得如何?”“你愿意告訴我嗎?”但是當擁有足夠的信息時,父母不要繼續發問,而應對孩子所說的內容給出你的了解與當時的想法,而且盡量使用“你似乎覺得……”這一說話方式。
5 多些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
改善親子關系是需要花費相當心力與時間的,父母必須多留一些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孩子想要告訴父母一些事情,而父母正在忙,應婉轉地向孩子說明,并與孩子約定交談的時間。
當然父母也可以借著逛街、打球、看電影的機會,與孩子進行溝通,而談論的話題并不見得要局限于某個問題,或許可以找些彼此共同感興趣的事情而交換一些意見。因為積極傾聽并不只是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還能增進雙方的了解。
6 反映愉快的感覺。
親子間傾聽不僅是反映與接納對方不愉快的感受,讓孩子得到發泄和關懷,形成“我被了解”的感覺,而且對于孩子興奮、愉快的情緒,父母也要予以適時反應,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悅。
7 不要過度傾聽。
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一言一行全部做出反應,這會使孩子感到害怕而不敢表達。特別是彼此還沒有建立良好信任基礎時,父母過度的傾聽反應,常會使孩子產生拒絕與父母溝通的退縮行為。事實上,過度的傾聽反應對孩子而言,可能造成增強孩子不良行為的結果。所以父母只要真實地反映自己所獲得的信息,千萬不要太急于猜測或太敏感的反應,造成孩子產生突然被父母了解或赤裸裸地被了解這一感受的恐懼。
8 父母不要期望自己十全十美。
父母不要期望自己是完美的傾聽者,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不能對孩子所試圖表達的感受做出正確反應的情形是難免的。所以無論如何,父母不需要害怕錯誤的反應會造成對孩子的傷害,更不需要企求自己是完美的傾聽者。
有時候,親子溝通就像是一種父母與孩子間的心理游戲,彼此會設計許多陷阱故意引誘對方中計。基本上,父母要小心處理,不要故意與孩子進行心理游戲,因為這樣的行為有時候會造成親子間很嚴重的裂痕。傾聽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它并不是一種心理游戲,而是基于尊重、接納的前提下,形成安全的溝通氣氛,傳遞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形成一個開放的溝通氣氛,以增進良好的親子關系。
·積極的反饋
父母采用積極反饋的方法可以教會孩子珍愛自己。“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是因為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對的。”對孩子來說,表現良好,努力學習讓父母高興是件好事,但如果他們能懂得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這樣做則更是一件好事。
“我喜歡!”
“做得棒極了,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第二種表達方式好在當孩子取得成績時,父母激發了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所以獎勵孩子的時候,在給孩子獎金的同時,父母別忘了加上句恰當的評語,“在你自己的努力下,你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這是給你的獎金,我希望你能很高興。”讓孩子意識到他做對了。
父母也可以使用積極反饋的方式消滅或減弱孩子的錯誤行為。這種方法常運用于孩子們在一起游戲或合作時。父母要首先確定孩子的錯誤行為,接下來,確定與其相反的行為,即良好的行為。6歲的楠杰與他4歲的表妹愛莉吵架,一旦有一次兩個人在一起玩得很好(相反行為的發生),做父母的就要表揚楠杰的這次良好表現:“你在幫小妹妹畫畫啊,太好啦!”這樣楠杰和愛莉爭吵的次數就會減少。
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用積極反應的態度來鼓勵錯誤行為的相反行為,即良好的行為,原來錯誤的行為方式就會減少。
一般人都會有一種體會,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視或褒獎,特別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視,自身的優勢往往會發揮得更加充分。孩子更是這樣,聽到表揚的話,做事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尤其是受到自己信賴的人,如父母、老師的表揚,會增添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用功努力。但如果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成績,而父母對此表示冷漠或不屑一顧,那么對兒童的心靈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孩子面對著大千世界,常常會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他們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嘗試,并學習各種方法,以便自己適應并融入到這個世界中。作為成年人,尤其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更多積極反饋給孩子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下一篇:點評中日韓父母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妙招化解孩子心中的小委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