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幼兒園里,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幼兒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更有膽大的幼兒跑到老師面前要求回答問題。班里像炸了鍋,幼兒爭搶回答問題的聲音此起彼伏,老師的嗓音不得不一次一次地提高,有時甚至停下當前的活動來維持課堂紀律。在發現前面幾個幼兒給出的答案大同小異之后,老師問小朋友還有沒有不一樣的答案。貝貝舉起手來,于是老師請她回答,可她的答案還是和前面的一樣。老師不得不再次強調“誰能回答的和別人不一樣”。
在快離園的時候,老師會給幼兒強調一下明天要帶什么東西,以及一些注意事項。這時老師一般都會三番五次地給幼兒強調多次,有時甚至要求幼兒把“作業”的內容重復一遍。然而第二天,仍然會有很多幼兒沒有遵照要求做。詢問家長才知道,幼兒并不知道老師留了什么作業。不得已,老師將要求寫在班級門口的小黑板上。久而久之,幼兒也習慣了不去傾聽老師的要求,因為幼兒知道,即使這次我不聽,老師還會多次反復強調,所以沒有必要去聽。
分析上面的現象,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幼兒在課堂上爭著搶著回答問題、表達想法,雖然發展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卻是以犧牲幼兒有效傾聽為代價的;因為要急于回答問題,幼兒不能有效傾聽,致使他們給出的答案重復性的居多,同一水平上的常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總鼓勵幼兒積極回答問題。幼兒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而爭著回答老師的問題。當幼兒回答問題之后,老師又進一步給予強化(如“回答的真好”、“真棒”),讓幼兒形成一種固定認知:老師喜歡積極回答問題的幼兒,我只有積極回答問題才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另一方面,老師反復多次的“嘮叨”行為,也讓幼兒養成了不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幼兒園,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而這不只是一個常規問題,更重要的是老師缺乏培養幼兒傾聽能力的意識和行為。
傾聽是幼兒獲得的第一種語言技能,在他們開口說話之前已發生。語言的發展被視為由接收和發送兩個過程組成。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語言的學習是從聽開始的,幼兒聽到的遠遠多于學說的。因此,聽的能力對將來的說、讀和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幼兒只有學會了積極有效的傾聽,才能更好地和老師、同伴進行互動:只有學會了聽老師的問題,才能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只有學會了聽同伴的回答,才能做出自己獨特的回答。可以說傾聽能力的養成是幼兒學習語言的中轉站,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
傾聽具有多種類型,如幼兒可能因為想獲取知識而去傾聽;也可能因為某個聲音悅耳而去聽,如優美的歌曲或神秘的童話。一般來說傾聽具有以下5種類型:
1.欣賞性傾聽
尤其是一些優美的散文和詩歌,很難用具體的語言描述給幼兒,因此可以通過多次反復傾聽,讓幼兒欣賞整體的美感和韻律。
2.專注性傾聽
集中注意地傾聽,包括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動作、思維能跟著老師走等。
3.辨析性傾聽
分辨聲音的不同內容,如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發出的聲音等,讓幼兒意識到音高或音量的變化,發現環境中聲音的不同,并逐步能夠辨別他人言語中聲音的不同。
4.理解性傾聽
掌握主要內容、連接上下文意思的傾聽。
5.批判性傾聽
在傾聽基礎上理解、評價并表述其觀點。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鼓勵幼兒進行批判性傾聽:“剛才貝貝同學讀書讀得好聽嗎?哪些地方讀得好聽呢?”讓幼兒在傾聽的基礎上對同伴的行為做出評價。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關于工作你會對孩子說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