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作為迄今為止臺灣智商最高的兒童,王乃慶的教育曾引起臺灣及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當我們對此進行冷靜分析時,會發現,這位超級神童其實并不神秘,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父母精心培養的結果。具體說來,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每個孩子天生都有極大的潛能,王乃慶的非凡智商并不是來自他的特殊天賦,而是因為他的父母能遵從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他的天賦比一般孩子得到更大程度的開發。正如王乃慶的父親所說:“王乃慶不是我教出來的,我只是順著他的天賦,讓他自由發展而已。”很多孩子之所以智力發展不理想,往往不是因為孩子天資差,而是因為家長不懂得孩子成長的規律,尤其是不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或者不知如何著手教育,導致孩子在起跑時就落后了一大截。因此,正確的早期教育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最佳方式。
第二,父母應把培養孩子作為一項事業。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忙著工作,忙著賺錢,然后用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以為這就是愛孩子,這就是關心孩子的教育。這種觀點是很成問題的。培養孩子不僅是父母的一項事業,而且是人生最大的事業,所以對孩子真正的愛應該是關懷他、幫助他、引導他。在這一點上,王乃慶的父母認識是清醒的,做法也是得當的。為了讓孩子得到完整的愛,為了有時間給孩子充分的教育,他們甚至一度拒絕所有的社交活動。當有人問他們這樣做是否犧牲太大時,他們的回答非常好:“要錢還是要兒子好?”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大投入的,這種大投入不是金錢,而是父母的時間、愛和智慧。
第三,王乃慶的父母不僅有非常好的教育意識,而且具備了相當的教育智慧。為培養孩子,他們精心采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方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非常注意夫妻之間的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看法任何時候都是一致的。其實,父母之間良好的溝通也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明顯的教育分歧,甚至彼此數落,互揭瘡疤,這不但會使父母尊嚴掃地,孩子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對父母失去信心;而信心一旦失去,教育效果就無從談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庭成員一定要形成合力,千萬不要各唱各的調。
第四,王乃慶的智商雖然非常高,但他的父母并不單純重視智力的開發,而是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他們意識到,為了孩子不辜負天賦的智慧,將來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就要把孩子培養成有愛心的正常人,而不是一個頂著智慧大腦的“侏儒”。恰如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所說:“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人。只重視體育,孩子將成為可悲的獸人;只重視智育,孩子會成為弱不禁風的病夫,或者成為社會上的惡棍;然而,只重視品德教育,孩子會成為病夫、懦夫。這些人對社會、對人類都是無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須三方面并舉。”而王乃慶的父母做的正是這“三方面并舉”的教育。
第五,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同時,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是“以身作則”,也就是說必須從自我教育著手。在這一點上,我們很多父母做得很不夠。王乃慶的父親說得好:“我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小孩子不喜歡讀書,老愛看電視,卻忘了檢討自己是不是也一天到晚守在電視機面前。”其實任何教育要想有好的效果,其前提都是自我教育,如果連自我教育都搞不好,教育效果就不會好到哪里去,或者說根本就不會有什么效果,甚至會事與愿違。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父不父,則子不子”,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孩子,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差孩子,造成孩子好與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差別。好孩子都是出自善教父母之手,差孩子都是問題父母的產物。因此,面對孩子,父母必須重新學習,重新做人。
1976年10月6日,對我們這一對平凡的夫妻而言,是生命中最輝煌的一天,因為我們的愛子——王乃慶誕生了。
一個新生命的降臨,不要說對整個地球吧,就是對一個小小的醫院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每天、每分鐘有多少嬰兒要“哇”地一聲告訴這個世界——“我來啦!”但是王乃慶的誕生,正如每一個嬰兒對他們父母的意義一樣,給我們帶來無法形容的欣喜和忙碌。
剛結婚時,我們曾經看過一篇有關超常兒童教養、教育方面的文章。從那時起,我們就共同許下心愿,這輩子要好好教育下一代。
而在真正當了父母之后,才深深感到自己無論在知識、經驗和修養等方面還欠缺得很。為了經得起這個孩子給我們的挑戰,擔當起身為父母責無旁貸的使命,我和王乃慶媽媽從他出生起,就不斷地閱讀有關養育孩子的各方面的知識,培養新的教養觀念。
在這日復一日的工作過程中,我們夫妻倆一再地討論、協調,為的是給予王乃慶一個來自父母親一致的教育方式。這種做法還帶給我們夫妻另一項欣喜,就是對彼此個性、做法的深入了解和尊重,使我們的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誰也不曉得自己會生個天才型的兒子,所以在發現他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之前,我們給予他細心而正確的照顧,完全是觀念正確之賜;而在發現他智力超常之后,我們更投注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教養他、照顧他。
相信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子女的父母,但要愛得適時、愛得適量,才能養出正常而優秀的下一代。有一位德國學者建議:“教育要從零歲起,要從大腦開始活動,就開始教育。”我個人非常贊成這個觀點。
在王乃慶智力超常被各報章雜志、新聞媒體披露之后,有些朋友問我:“王先生,您怎么會生出這么聰明的孩子啊?”我就和他們開開玩笑:“也許祖上積了陰德吧!”
從小,我的家境并不富裕,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加上我,五個小孩子讓生活過得十分清苦,現在大家都長大了,各有各的事業和前途。只有我,雖然多年的東奔西跑,并沒有帶給我寬裕的經濟,但天生的個性和脾氣,使我不論遭遇多大的困難,都始終堅守著做人的原則——不負人、不強求。
我擺過地攤,開過小餐館。為了教育王乃慶,我和他媽媽兩人省下每一分不必要的浪費,為他購置每一件必需的書籍、用品。
在王乃慶8歲前我們夫妻倆絕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
下一篇:感動世界的卓雅和舒拉的故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父母要懂得寬容孩子的過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