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提起陸天明,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省委書記》等“反腐”力作。陸天明,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現供職于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
從不談家人到陸川的《可可西里》
冬日午后的陽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坐在陸天明家的客廳里享受溫暖的陽光和淡淡的清茶,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雖然筆走龍蛇寫的是當今社會的熱點、焦點話題,為大眾所關注,但是生活中的陸天明是一個深居簡出、遠離炒作、不喜張揚的人。滬上著名女作家陸星兒,是陸天明的小妹。繼《可可西里》獲得東京電影節“評委特別獎”后又以此片抱得“金馬”歸的電影導演新銳——陸川,是陸天明的長子。陸天明很少、甚至是刻意回避在媒體面前談及自己的妹妹、評價自己的兒子,“作家、藝術家只能用自己的作品來說話”。因此,陸川在而立之年拿出《尋槍》這部轟動一時的影片時,陸天明和家里人達成一個共識:不在媒體面前評說陸川和他的作品,讓他自己走自己的路。
“聽說美學大師李澤厚先生稱贊《可可西里》是中國電影美學的一場革命。看完這部影片,您的感受如何?”昨晚剛剛和朋友們一起重溫了這部影片,至今思緒和情感還“跋涉”在可可西里的我,情不自禁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看完后,我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陸川和他攝制組的成員們用他們那些年輕的心,向這個世界表達了一種真正的關懷。年輕人不再只是關心自己那個小小的自我。這件事對我們的文學藝術、對我們整個的生活和事業都太重要了。大家看《可可西里》受震動,說明心里有這種需要,多年來少有人撥動這根精神的弦,少有人表現這種掙扎和努力。我不是以一個父親而是以普通觀眾的身份說話。《可可西里》有文本以外的意義。我們今天該怎么做人,該怎么構建我們的人文精神?不僅僅是陸川,他們攝制組的一幫年輕人在做這種事情,不僅讓一個父親很欣慰,讓每個對中國的未來憂慮和有責任感的人都很欣慰。”提到《可可西里》,陸天明的語調里有著難以抑制的激動。
“有評價說,陸川就出生在新疆,他有著很深的西部情結,在《可可西里》這部影片里也流露出他對于西部的肯定,表現了藏族漢子骨子里的陽剛之美。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我覺得他這部影片從立意上不局限于關注少數人很狹隘的情感和欲望,它所表達的是整個人類面對自然的一種生存狀態、生存欲望,充分顯示出人性中陽剛的一面。這也是我多年為之困惑的地方,許多人誤以為陰暗、卑鄙、自私、兒女情長才是人性,而忽視了光明、堅強、執著、剛毅同樣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可可西里》觸動了我們心中久違的壯闊之感,巡山的人、闖蕩上海從零開始的外地學生、打工青年的身上都有這種堅守精神,這也是人性中壯美的一面。能夠從青年們身上發現這種壯美,讓我覺得尤為欣喜。”
讀書識得人與動物的區別
還是這個陸天明,從不標榜什么“鐵肩擔道義”的作家責任感與使命感,但是在其字里行間處處可見宏大敘事與理想主義的影子。素來不以兄妹作家在文壇彼此呼應的他們,只有在陸星兒臨去世之前在病榻上與陳思和共話文學的時候,才做一簡短介紹:“對于我來說,人不能為活而活。寫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信念的一部分,更是我生活經歷中最寶貴的一部分。我五歲時父親病故,一直由母親撫養我們兄妹四個長大成人。陸天明大我六歲,小時候是上海市少年宮文學小組的成員,插隊落戶去過安徽,后來又到新疆。我在黑龍江時,我們一直保持密切的書信往來。我受哥哥的影響很深,我很尊敬他,長兄如父嘛!”
而已過花甲之年的陸天明,在回首往事的時候,說的最多的還是“人要學會吃苦,要做自己良心的守望者”。陸天明說:“有兩本小說對我影響很大,一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我們那個時代,蘇俄文學對我們影響很大,就是一種民粹主義的思想。絕對地為了老百姓,熱血澎湃地走向底層、走向民間。還有一部美國小說,麥爾維爾的《白鯨》,它那種粗獷的堅毅的強大的對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人性表現,浪漫主義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包括我很多小說寫得激情澎湃,就是受了他的影響。”
“給我們講講您青少年時期的讀書經歷吧。”
說起讀書的事情,陸天明的興致很高,他說:“我十六七歲的時候,患肺結核在家養病。那時我家生活十分困難,兄妹四人全靠母親一個人的工資過日子。我上午到街道團委去工作,每月可以得到十來元的津貼,貼補家用。我下午便躲到上海市圖書館去讀書,從下午開館讀起,一直讀到晚上閉館,持續了大半年。我把當時所能找到的俄羅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們的作品讀了一個遍。這些作品里洋溢著的深刻而豐富的人道、人文精神,使我大為振作。當然,要讓今天的孩子耐下心來再讀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屠格涅夫、果戈里或托爾斯泰等大師的作品,可能會有一些心理障礙。但我還是希望等他們稍稍再長大一點,對人生和社會有了一點責任意識后,能抽空讀上幾本。這里絕對有人類精神寶庫中最美好、最動人、最閃光同時又是最苦難和最艱澀的一些東西。”
“人們常說開卷有益。對于您來說,讀書的收獲是什么?”
“讀書和做人一樣,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沒有捷徑。所謂天道酬勤,當然也得講究方法。但不管怎么個講究法,我總覺得,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勤’字。只有在勤讀、苦讀中,你才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竅門’。做讀書筆記很重要,每過一段時間,便重讀一下自己的筆記,其效果會事半功倍。就我個人的體會而言,通過讀書,我終于明白我是一個人。我活這一輩子,必須對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和民眾負責,擔負起我應該擔負的責任。否則,我就只是一個‘動物’而已。”
無論實行何種教育愛是基礎
陸天明的家是當之無愧的文藝之家,長子陸川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次子陸丁研修西方哲學,夫人也曾經從事文藝工作,“所以,在我們家誰要寫了什么東西,經常會在家里開個全體工作會議來討論各自的作品。說到影響,一家人哪能一點沒有?但影響是相互的。我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父母會給孩子們一些影響,反過來,孩子們也會給我們一些影響。他們的觀念比較新,讀新的作品多。陸川就會給我們談談西方電影,新的電影觀念。”
“陸川如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陸丁14歲就上大學,25歲就拿到北大哲學系的博士學位。您是怎么教育他們的呢?”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希望,那么陸天明是怎么樣把希望變成現實的呢?
“一代人和一代人的興趣點不一樣,各代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任務。我對孩子的教育是讓他們的成長順其自然,既嚴厲又寬松。就是在大原則上要嚴厲,在天性的發展上要寬松。打基礎的時候要嚴厲,走自己的路時要寬松。其實,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解決‘做人’的問題,要教會、引導他們首先成人,成為一個有責任感、于國于家于民有益的人。”
“記得我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天晚上,我在寫作文。爸爸問我寫什么呢?我說寫我的理想。爸爸又問,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說我想當作家。爸爸立即顯得十分興奮,說,‘好啊好啊,我的兒子都想當作家了’。兩年后,他病逝了。他這一聲‘好啊好啊’,成了留給我一生唯一的財富,唯一的激勵。后來我才知道,他少年時也想當作家,但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另擇志向。于是我告訴自己,必須苦讀苦寫,因為我在完成我們家兩代男人的一個共同理想。那時候,我的父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如何教育我的問題,就如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所表現的那樣,社會這所大學能夠教會我們很多的東西。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教育的基礎必須是用愛來構建的,只要對于你所要教育或者說是幫助的對象充滿愛,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因為他會感知到你的愛、你的付出、你的期望,相信他會給你以愛的回報。”本報記者 海 紅
相關報道:不要忽視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失敗也是一個教育契機
幼兒教育不必過分強調性別
交談是教育孩子的一項好活動
幾招教育孩子的實用技巧
下一篇:小小撲克牌的創意玩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自然的游戲讓孩子更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