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C:兒童國學啟蒙的現狀
直到今天,兒童國學啟蒙教育,政府并沒有以必修課的形式制定下來,它甚至遠未成為兒童語文教育的一部分(小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國學典籍的內容不到5%),兒童國學啟蒙一直是“群眾辦學”,上演的是“民間演義”。沒有統一的教材,沒有可資借鑒的教學計劃,一切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中。一般的國學興趣班都設有經典誦讀和唱詩的內容,還有一些興趣班兼上一些“國藝課”,教孩子學習書法、戲曲欣賞、剪紙、做經絡操。與此同時,兒童國學啟蒙也十分關注“國學氛圍”對孩子的潛移默化,例如相當部分國學班都租賃古建筑開設授課學堂,有“傳統服裝日”活動,教師和學生都穿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來到課堂,所放背景音樂,都是傳統名曲如《蘇武牧羊》、《十面埋伏》、《花好月圓》等,課堂布置不用現代教室的布局,而用近乎于傳統私塾的布局。學生有“開蒙儀式”,由教師在額上點朱砂,逢年過節還向孔子塑像恭敬行禮……大部分國學啟蒙的實踐者都認為,國學啟蒙不是機械地記背典籍,而是一種整體文化氛圍的熏陶。
參與兒童國學啟蒙的學童,年齡在兩歲半到七八歲不等,國學興趣班的籌辦者也承認,當孩子升入小學中高年級之后,隨著功課的加重,國學啟蒙的滲透將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國學對孩子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東西,而且它的內容,也很少納入應試的體系。”令人驚訝的是,堅持讓孩子接受國學啟蒙的家長,多數擁有大學本科以上的學位,并有相當一部分擁有海外留學的背景。“曾經置身于另一個文化體系的中國人,更痛感文化傳承的必要性,才會有意識地帶領自家的孩子去尋找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國學啟蒙的籌辦者們,也有相當一部分有短期留學的背景。
專家綜述:國學啟蒙,父母可遵循的幾大原則
2007年,國學啟蒙教育被知識階層視為“尋根教育”,很多有著高學歷及留學經歷的父母有意識地把下一代送去國學館,讓孩子們點朱砂,拜孔子,誦經典,唱唐詩,著漢服,操古琴,學書法,聽京劇,畫花臉,糊風箏,剪窗花……學個不亦樂乎,也玩個不亦樂乎,在這其中,也出現過一些偏差和功利化的誤區,鑒于此,兒童啟蒙專家們給父母出了如下一些建議:
●國學教育不是“跟風教育”,不必要求孩子完整地記誦,不必要求他認得每個生僻字。誦讀經典就是給予孩子一種美好的語境與語感。
國學經典中的一些篇章在大學語文中還會出現,孩子還小,理解力有限,因此不必強求記誦。有時,徜徉在那種美妙的語境與語感中,孩子就會得到極大的啟發與愉悅,等他大了之后,重讀這些典籍,會有“回到外婆家”的親切感,他在文化傳承上的尋根之旅,自然有了收獲。保有孩子的興致是十分重要的,一旦需要闡述經典,就學一學電視上的于丹吧——她闡述論語,是對著成年觀眾,尚且用古今中外的故事來串連,何況我們面對的是3到7歲的孩子。
●不能把國學啟蒙“狹義化”,國學啟蒙不僅僅是記誦經典,它還包括對一應傳統藝術的欣賞能力的培養
中國的藝術家們,在談到傳統藝術的衰落時無不痛心發問:我們可以扶持一切:讓國寶級的藝人授徒,給演出宏大的背景,在電視上普及這種藝術,把所有的演員養起來……但是,觀眾在哪里?事實上,一切傳統藝術,包括皮影、京劇、古琴、剪紙、昆曲等等,要振興,要傳承,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喜歡它,對之情有獨鐘,如此,文化藝術的根,才強壯、健旺起來。因此國學的相當部分,是讓孩子們懂得欣賞這些民族性的藝術,有“心神相通”的領會能力,這才是傳統藝術活在民間,而不是被做成博物館中的標本的首要條件。在日本,有文化有修養的家庭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能劇”的欣賞能力,讓孩子練習書法,教孩子怎樣穿隆重的和服……家長認為學習這些東西,可以非常流暢地表述一個日本人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而我們的孩子,既不穿漢服,也不會欣賞京劇;既不會寫毛筆字,也不會欣賞天橋雜技……這里面的差距,當然與升學無關,卻根深蒂固地影響了孩子的未來的幸福感與自得感,影響了整個民族的凝聚力。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孩子成長的必備“維生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學啟蒙遵循的幾大原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