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精神空虛,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和孕育出真正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
假如我們把體罰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歷史傳統,或是歸結到家庭文化的專制上時,無疑意味著我們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對于習慣于體罰的家庭來說,歷史上的傳統只是其實行體罰的借口,而所謂的專制,也只是一系列因素結合起來,最終造成的外在表征而已。
事實上,舉凡習慣于用體罰手段來教育孩子的家長,無一不擁有以下三大特征,而正是在這三大特征的綜合作用之下,才使得我們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簡單、粗暴、野蠻的特點。
所謂的三大特征,集中體現在懶、貪、蒙昧三大方面。
首先,大凡習慣于體罰的家長,無一不是懶惰的代表。
對于這一點,許多家長一定會感到憤憤難平,認為自己每天辛勤工作,用以換取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同時,在回到家之后,又要操持家庭生活中的瑣碎雜務,這其中的辛苦,都不是外人所能夠理解的。因此將“懶”的帽子扣在萬千家長頭上,無疑意味著對家長的莫大冤枉。
然而,當家長拋出這樣的觀點時,就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首先,家長辛勤工作,賺取物質財富,本身就屬于應盡之責。對于任何一個社會成員而言,都有辛勤勞動的責任,而藉此獲得的收入,則是社會對于個人付出的回報,將這一點看成功績,無疑具有貪功之嫌。
其次,就操持家務這一點來說,更是一個家庭成員應當完成的職責。即便是在自然界的動物家庭中,成年動物也同樣要完成哺育幼獸的任務,撫養孩子成長,同樣是家長必須盡到的責任。更何況,對于家庭生活而言,即便沒有孩子的存在,也不可能避開這些瑣碎雜務。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懶”,指的乃是在家庭教育中,出現家長心理層面上的怠惰現象。
眾所周知,教育孩子是一項非常復雜、需要耗費極大精力的工作,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企圖少付出精力的行為,都可以視為心理上的怠惰。
對于家長來說,體罰是最簡單的形式,甚至于不必親自動手,就可以在孩子身上發生作用,基于心理上的這種怠惰,使得我們的家長越來越熱衷于使用暴力,而不是心平氣和的說服教育,更不是長期的關注、關心與關愛。
三大特征的第二點是“貪”,在于我們的家長往往過于貪功好利,換句話說,這一特征也可以稱之為“急”。
我們在前面說過,教育孩子需要支付極大的精力、時間與財富,舉凡想要通過一兩次體罰,就使孩子建立起良好習慣的家長,無不犯了“貪功好利”的毛病。其結果往往形同于拔苗助長,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惡化了情況。
三大特征的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許多家長的蒙昧。
我們知道,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伴隨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家長同樣要經歷一次心靈上的歷練,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的家長同樣要完成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唯此,才能在觀念與知識上跟得孩子成長的步伐。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在許多家庭中,家長們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機,隨后便是四處應酬;在許多家庭中,我們看不到一架書柜與書桌,有的只是麻將桌和數不清的飯局、酒局。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我們的家長完全停止了自我教育的過程,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將自己封閉在新世界之外,既不可能了解任何新知識,也不可能了解任何新技能,由此造成的認知不全,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致代溝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這種認知上的欠缺,使得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總是無法與新觀念取得契合。而當這種落伍與脫節被賦予權威性的時候,一個所謂“不聽話”的孩子就此誕生了,對其進行體罰,也就成為了家長們疏導憂患的手段。
為此,我們不妨走出理論分析的層面,用一個時下最鮮活的案例,來進一步證明這三大特征的正確性。
下一篇:教會孩子懂得自我激勵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