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武漢一5歲女孩,因父母認為幼兒園小孩都有特長,花1.5萬元報了12個興趣班。“十一”前,女孩因受不了,而用手、頭撞墻,手上還被撞出血。孩子的母親想不通,只是想發掘女兒的最大特長,為她好,她怎么會這樣厭惡上興趣班?
中國的許多家長對待孩子總是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為了實現這一愿望,不惜一切代價以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在許多中國家長的眼中,傳統的義務教育已經滿足不了讓子女成為人中龍鳳的需要,于是除了孩子們正常上學的時間,其余時間全部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所謂的“興趣班”。而家長們永遠也不會停下來想一想,這一切對孩子的“厚愛”,僅僅是家長們的意志,孩子們是否需要,又是否消受得起呢?
上一輩的人心中總有著許多未實現的夢想,因為那時的條件限制,家里兄弟姊妹多,又大多經濟能力有限。如今趕上了好時代,手頭有錢了,又過了實現這些夢想的年紀,父母便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是這樣,于是不惜重金助孩子們實現夢想,將孩子送進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時,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橫空出世。然而這些不一定就是孩子們想要的,一個5歲的小孩,他的夢想是什么?或許就是一袋糖果、一個布娃娃、一次在旋轉木馬上盡情的歡笑。
話說回來,對孩子從小進行近乎灌輸式的興趣教育,就真的能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嗎?恰恰相反,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如果以剝奪他們玩耍的時間進行興趣教育,不但不能培養他們的興趣,反而促生他們厭惡的心理,什么美術、音樂、書法、舞蹈只會成為他們心中的魔鬼。這樣的做法是典型的揠苗助長,要知道貝多芬、達芬奇絕對不是興趣班培養出來的。
“讀書———考試———讀書”的中國式教育,已經過多地壓制了孩子們的天性,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而在童年時期的灌輸興趣,比之中國式教育的負面影響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扼殺想象力、創造力的教育是對孩子最為殘忍的教育,也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教育。教育部門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素質教育的推行就是對這種情況進行校正,希望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們。可悲的是,這些還給孩子們的時間,被父母變本加厲地利用起來培養孩子的興趣。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對此無法過多地責怪這些父母,因為在他們心中,這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父母無私的愛,只是這份“厚愛”卻不是孩子們能夠消受的,也不是他們愿意要的。愛孩子無可厚非,只是在給予他們愛的時候,先要知道孩子們在每一個時期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千萬不要再做“揠苗助長”的傻事。(沈汝發)
下一篇:游戲培養男孩寫作興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早教千萬別拔苗助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