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女兒現已6歲,從小在爺爺奶奶家生活。前不久她爺爺去世了,當天我非常猶豫,不知該如何向女兒說。于是我盡量平靜地告訴女兒爺爺已經去世的消息,當即女兒哭了一會兒,但并未像我想象中那樣不可收拾。當時我還準備了一本兒童繪本,叫《長大做個好爺爺》,里面從一個小熊的視角,寫它和爺爺度過的美好時光。后來,爺爺因病死了。媽媽告訴小熊,爺爺從此不會醒來了,小熊很難過,但是它說:“將來我做爺爺的時候,也要做個好爺爺,就像爺爺那么好。”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溫馨,哀而不傷,就拿來與女兒一起分享。后來我發現,其實孩子對死亡的意識遠比大人想象的要早。他們本來并沒有覺得死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是在一次次與父母的交流中,父母的焦慮情緒影響了孩子,使他們逐漸形成了對死亡的禁忌。所以,我覺得,對孩子應該正確地進行死亡教育。
和孩子談死亡不能直接剝除否認的外衣,談論死亡的必然。但是欺騙的方式同樣也不足取,那是傳遞焦慮的途徑。我認為,和孩子談死亡,還是坦率地讓孩子知道,親人是死去了,不會再回來了。而不是用“出差”“開會”來蒙騙。在這之后,父母還應根據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為孩子解釋人死后去哪里的問題。我記得有這樣一個媽媽,她在臨終前對3歲的兒子是這樣描述自己死后的情景:“媽媽不久就要到天上為你去種一棵枇杷樹(兒子特喜歡吃枇杷),如果你以后學習努力,各方面都很好,那么媽媽就會非常高興,那棵枇杷樹上的枇杷也就會越來越多。”像這位媽媽能在充分理解孩子心情的同時,用溫馨的語言來表達冷酷的事實,讓孩子愿意傾聽,并且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都會陪伴他。這樣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就不會轉化為焦慮,同時也幫助了孩子形成健康的死亡意識。
下一篇:我教孩子學會整理圖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招人厭”的孩子創造力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