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幫助寶寶正確解讀死亡
不要回避、拒絕和搪塞
用平靜的態度對待寶寶的疑問。就我們的傳統觀念來說,認為談論死亡是一件晦氣和悲傷的事情,所以盡量回避這個話題,但是寶寶要正確地理解生命現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歲以后,寶寶觀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不斷產生對周圍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問,家長不要輕易地否定寶寶:“小孩子不要問這個無聊的問題。”或者搪塞寶寶:“說了你也聽不懂,長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絕寶寶的求助,實際上就為寶寶從其他渠道接受魚龍混雜的死亡概念打開了方便之門。
不要編撰美麗的謊言
如果媽媽說死亡就是睡著了,寶寶就會擔心自己睡著了會不會死;如果爸爸說死亡就是出遠門了,他就擔心爸爸出差了會不會死;如果他聽說世界上有長生不老藥,他就會翻家里的藥箱,嘗試其中有沒有這種藥;如果奶奶說小孩子不聽話會把她氣死,他就會把別人的死亡歸咎為自己惹的禍;如果他聽說壞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擔心自己做錯了事,會不會有此報應……這些美麗的或者別有用心的謊言,都會讓寶寶對死亡產生極大的誤會。
用恰當的語言去表述
根據寶寶對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們應該用恰當的語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學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懼的,是寶寶能夠接受的,但又不是編造謊言。當寶寶問及死亡的時候,我們可以緩緩地告訴他:任何生命以后都會死,小貓小狗會死,花草樹木會死,人也會死;死了并不孤獨可怕,因為我們會想念小貓小狗,會再種花草樹木,會想念爺爺奶奶,所以活著的時候大家要相親相愛。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見、聽不見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要認認真真地做事、快快樂樂地生活。有的寶寶失去了爸爸媽媽,但是很多其他寶寶的爸爸媽媽都會愛他、關心他。有的病會讓人死,有的病不會讓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藥打針,還應該感謝護士和醫生,是她們幫助了寶寶。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藥,沒有死而復生的魔法,這些故事是幫助我們開心的。
死去的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培養寶寶掌握科學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讓寶寶對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覺。人的靈性在于能夠超越物質生滅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禱和永生,所以人類有悠久的葬禮和悼念文化。但是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理解這些。他們很奇怪,為什么爺爺奶奶死了還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媽媽為什么還要在某個地方與爺爺奶奶說話?清明節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燒紙?我國的父母很少讓小寶寶參與這些活動,這與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國有很大區別。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廣泛建立死亡教育體系的國家,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孩子都會接受內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幫助他們建立珍愛自己、關愛他人的思想意識。實際上,文明的葬禮和悼念文化,從本質上把人類之死與動物之死區別開來,因為死去的人永遠活在生者的心里,這種充滿溫情的、懷念的、愛的種子,應該從小就播種在寶寶的心田。
養父母要有足夠的信心
血緣是世界上最親近的母嬰關系,這是誰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嬰關系除了因血緣而建立以外,還可以通過收養而建立。因為3歲之前的寶寶幾乎還沒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養父養母,當然,他在此期間可能出現暫時的不適應,他說不出但能感覺出兩個媽媽的養育方式不一樣,因此他可能煩躁、哭鬧甚至生病,但是只要養父養母以樂觀的心態給予寶寶百分之百的關愛,孤兒寶寶就不會產生孤獨心理。以后他長大了問起這件事,可以告訴他實情,孩子會在不幸與幸運之中,在懷念與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簡介:
晏紅,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專家,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專業碩士,現于清華大學從事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詢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全國公開發行的教育類報紙雜志上發表大量文章,并主持專欄。合著和獨著多部專著,代表作為《培養幼兒好習慣》。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孩子的身高增長取決于三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的言行 孩子的未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