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孩的志向如同孫悟空72變,說變就變;小孩的志向如同天氣,陰晴無常;小孩的志向如同他們的小臉,哭笑多變。
首先,小孩是天生的“動物專家”。小孩們生性喜歡小動物,最愿與動物“渾然一體”。小孩今天要買小倉鼠,明天要看小烏龜,后天要領養小巴狗,大后天要騎小馬……還模仿父母平時對他們說話的態度、語音、語調,用“娃娃家”里小媽媽或小爸爸的身份,輕聲細語地和小動物講話,悉心照料著自家的小動物“娃娃”。
當小孩玩夠了紙板游戲的“外科手術”,就下定決心說長大要做“獸醫”。
當小孩們在周末晚上三五成群地玩了“壟斷游戲”(有關如何買賣鐵路、土地、房產、銀行等等的游戲)后,小孩就要長大做金融學家、銀行家、股票中介、商人等等。他們想去壟斷市場,這樣他們就有很多的錢去買各種電腦游戲、玩具、糖果……
當小孩瘋狂地玩足了電腦游戲,因長時坐在地上椅上而腰酸背痛時,他們就發誓長大要做骨科醫生。
當小孩在學校年度科技展覽會上的項目研究獲得大獎時,當那個主題是有關每天班里不同的人在掉牙齒的年齡不吃黏性糖果的重要性時,他們會神采奕奕地說長大時去做牙醫也不錯,能讓大人、小孩都自信地張嘴微笑。
當小孩看到美籍華人后代關穎珊那么優雅地在冰上舞蹈時,便覺得去學花樣溜冰或做花樣滑冰教練也很不錯。
當小孩在自家的后院,追逐紅蜻蜓、灰小鳥時;當他們打開鳥聲模擬機,吸引森林中各類鳥飛來時;當他們以班級為單位出游,去植物園、動物園,大膽地伸出小手臂,把飼料放在撐開的小手掌上讓小鳥來停留的時候;當他們在學校的年級表演中以“搖響世界,全民環保”為主題在臺上揮手時,他們覺得長大以后必須做生物學家或環保專家。
當小孩聽到春天里的鳥叫蟲鳴、淅瀝小雨、轟隆雷聲時;當他們在鬼節去討糖果,聽到每家的“恐怖”布置與聲響時;當他們在白雪飄飄的圣誕節前后,聽到收音機里播放著“鈴兒響丁當”等特別令他們振奮的音樂時,小孩們就隨隨便便可以哼出一首好歌,或在鋼琴上擺弄起天使音樂。他們覺得做一個神童音樂家莫扎特也不難,但絕對要長壽。
當小孩參加游泳俱樂部正規訓練幾年,贏了幾次自由式、蛙游、蝶游比賽后,他們揚言來年要去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
當這兒的小孩子知道布什在位,美國禍不單行:經濟蕭條、9·11恐怖、伊拉克戰爭等等時,小學里的學生部就模擬兩大政客,到處游說,爭辯,為了趕掉布什,他們決定做即興演說家。
當身在美國,人們稱會說中文的小孩真聰明時,那些在中文學校里每周學幾小時中文的華人孩子認為長大后做某大公司國際市場的顧問或外交官也不錯。這樣,他們就可以像小愛麗斯那樣漫游仙境,像格列佛那樣周游列國。
哇,我的心!哦,我的肝!“從小看大,7歲到老”,“天才”的跡象已經勢不可擋!“向著明天,向著理想,向著勝利,我們勇敢前進……”“打鐵不惜炭,養兒不惜錢”“男兒無志,寸鐵無鋼;女兒無志,爛草麻拈”。可憐的父母們瞪著傻眼,顫抖的手上拿著教育投資,對著多變的小孩志向,無所適從。大人們由此成了“追孩族”:追東奔西,氣喘吁吁,似乎孩子不成明日之星,決不罷休。養孩子成了艱苦的“長跑”,而缺乏了自然的天倫之樂的享受。
一些中國父母絕對希望獨子獨女成龍成鳳:“哈佛”留學,“麻省”進修,“北大”保送,“清華”旁聽……只怕書海暢游得智商絕頂、情商負值:一邊輿論炒得沸沸揚揚,一邊嬌得孩子不會做飯,不會爬高山,不會走長路……碰到什么“秀”,男不男,女不女地來了一大幫:“男”的嬉皮,嬌滴時勝林黛玉;“女”的強勁,能干似花木蘭……不到一些免學費的歐洲大學課堂用父母各種錢財打幾個盹,不到海外撞幾下金鐘,似乎就不能學貫中西,達到國際水準……在過去習慣于盲目崇拜,習慣于順從、統一的祖輩及父母輩更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地追逐著這種莫名其妙的人云亦云的時尚。
現在這開放的、多元的社會,小孩不是非得經過“高考科舉”才能走上仕途。小孩可以學一技之長,如姚明、郎朗或“文藝復興”式的多面手,也照樣走遍世界都不怕。孩子不是嬰兒,需要時間獨立思考。大人應培養他們獨立地做一些判斷、決定。
現在的中國小學生缺少了這個年齡段該有的許多快樂。科學追蹤調查的結論說,歐美的小孩比東方的小孩更會放聲大笑——人類最好的身體免疫力鍛煉。在美國,人們感覺“小學”就是小一點地學,可以大玩;中學就是中等一點地學,適當玩;高中就是高水平一點地學,甚至可提前選修一些大學課程,十分繁忙;大學就是大大地學,聰明地安排玩樂(如果暑假也選課,大學可提前一到兩年畢業)。據說中國社會的獨生子女政策、高考競爭、學校排名壓力、家長間互相攀比等等,自動排成了今日中國小學生的一星期日程表。如民諺(和電影有關)所說:“星期一《走向深淵》;星期二《夜茫茫》;星期三《路漫漫》;星期四《今夜星光燦爛》;星期五《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六《勝利大逃亡》;星期日《今天我休息》。”
“爹娘做主,一輩受苦。”“小孩的性格就像好湯,都是家制的。”在“封資修”的年代,我們祖輩的婚姻、生活大多由大人包辦。
在社會主義新社會時,我們祖國的花朵,是聽著這樣美麗的歌成長起來的:“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盡情歡樂,我問你親愛的伙伴,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文革”時,我們別無選擇地做了工農兵。
當“科學的春天”來臨時,祖國和父母期望我們學習理工科,立即現代化。其實我們中的一些人本應該去學醫,從文,或經商的……
在全民奔小康途中,我們有了“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孩子珍貴得“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沒有其它一些國家的允許多子多孫,外加多孩福利避稅政策,我們哪能不對獨一無二的小祖宗“精雕細琢”呢?
雖然知道“爹娘養身,自己長心”,但現在的父母們為了彌補昨天的遺憾,為了孩子從小有志、到老可倚,更變本加厲地來為子女教育投資。
“恨鐵不成鋼,恨水不成冰。”因此,古代的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變成了今天的“父母手上錢,孩子胸中志”。
下一篇: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美國式”與“東方式”愛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