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幼齡兒童既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將來。他們生活在永恒之中。是什么使他們理解了人類時間的意義呢?
“等一下”,“等一下”,這是我們在給嬰兒沖奶粉時啟蒙他認識時間流逝的主要用語,是通過讓他認識他提出需要和需要得到滿足的間隔來實現的。欲望使我們理解了時間的意義,反之亦然。
耳聾兒童沒有這種等待大人“回應”自己要求的初步經驗。因為不能像聽力正常的兒童一樣聽到大人表示耽擱的話語,他們沒有獲得對時間的感覺。在特殊學校里,人們并不一下子要求學生都能遵守時間。遵守時間的能力不經過學習是無法獲得的。
在產房里,新生兒會被人從母親身邊抱走,這經常對他造成傷害。他最初的時間經驗就是與母親兩次重逢之間的間隔。母親不在身邊時,他仿佛呆在黑夜中,淹沒在其他嬰兒的哭叫聲中。身體的生存欲望得到了滿足,但保持與父母的象征關系的欲望卻沒有得到滿足。障礙就是醫院制度和產房的建筑構造。新生兒有時呆在產婦病房上面兩層樓上。母親如果不給孩子喂奶的話,她每天只能在規定的探視時間見孩子5分鐘。嬰兒還有被聆聽的希望嗎?受現行體制時間安排折磨的年輕女護士們開始質疑這種體制。剛出生的孩子也遭受了這種將一切制度化的后果。
如果人們想進行預防,有三個至關重要、關鍵的時間:
1.母親與新生兒在產房的分離;
2.將孩子送進托兒所;
3.孩子兩歲時上幼兒園;在幼兒園,人們既不考慮欲望節奏的選擇,也不考慮兒童的選擇。
這些過渡都是可以被定位的:人們可以在這些情形中把握兒童的成長,條件是安排好交接工作,尤其是告訴孩子對他不得不這么做的理由,這些理由對孩子來說是令其痛苦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在他出生的現有社會狀態里,它們的產生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對父母來說是必然的解決辦法。這樣做確實“不好”,但人們總可以對孩子說聲道歉,不是嗎?
如果孩子的時間概念過早被母親的欲望所架構的話,他就不能對世界表達他的好奇心,他將按照大人固執行為所強加的節奏生活,這經常與他自己的節奏相反。他要么服從,要么拒絕一切。某些監護人把自己所照顧的孩子變得多么百依百順啊!許多母親和保育員沒有意識到,自己強迫孩子接受標準作息時間的做法導致了一種違背常理、違背節奏的生活:該去公園了,該去散步了。我問她們:“夫人,您自己想去公園嗎?”“啊,不愿意,我是為了他才去的。”“這是為了和他建立一種良好關系并使他幸福嗎?既然您本人和他都不愿意去,那么為什么要破壞他呆在家里的時間呢?一個孩子如果不愿意出門,這說明他高興待在家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們去公園,可能剛到那里就該回來了。要是你們在路上逗留呢?”“啊,是的,他碰到櫥窗就會停下來。”一個18個月大或兩歲大的孩子不只是“呼吸空氣”,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會發生興趣。和他談談所有讓他感興趣的東西,這將是真正的散步。太多的人認為孩子應該去沙坑里堆沙子。為什么“應該”這么做呢?我認為這些人都不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這樣的作息時間無法使孩子與外部社會很好地聯系起來;他甚至沒有機會進行這種聯系,并與領他散步的人就此進行談論。
看到母子關系在時間意義上、在時間生活中出現偏差,很有意思。
符合兒童需求和欲望節奏的東西完全被成人固執的態度所阻礙。人們強迫孩子接受一種獨斷的、與其個人節奏相悖的節奏。
目前有人說,一名兒童如果是在當年元月1日或以后出生的話就不能進入某個班級,或者不讓一名兒童在課間休息時選擇其他班級年齡更小或更大的伙伴一塊兒玩耍,這種做法在學校教育方面使事情變得更為嚴重。
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節奏,而不是民事年齡。孩子們現在像機器一樣被設計好了。
我曾與我的兄弟一起翻看過去同班同學的合影,并琢磨同學們現在的情況。當時最適應學校的人在職業中沒有超過中等水平,平庸無為。而在成人生活中獲得獨立的那些人當年在小學或中學曾做過兩三年的差生或者邊緣人,總之是學習和紀律都很散漫的學生。當時人們并不讓他們留級,這在今天則是不可能的事。這樣的學生在今天受到孤立。時間不饒人。如果一名兒童沒有提前,甚至在出生前就在托兒所注冊的話,他將不可能在那里得到一個位置。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在阻撓他自由生存,假如他沒有跟上疾跑的速度就沒有他的位置。這就是焦慮。
孩子們很早就聽人說:“沒有你的位置了,太晚了。”他們甚至被教誨:“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工作的。所以你要考出好成績,以免被淘汰!”
人們在培養焦慮,讓它成為教育的基礎。它成了青少年諸多失常問題的根源。
對一個人的生命成長起積極作用或迫害作用的時間觀念源于母子關系,仿佛它是一個人。因為原本就是一個人代表社會贊同這種時間安排,結果與兒童一樣遭受其迫害。
我們要么完全遵循這種時間安排,于是欲望就瀕臨消失;要么拒絕同這個迫害者合作,于是我們無法再生活下去。
每個人都是時間貪婪需要的對象,我們隨波逐流,把自己的整個生命交給它支配;否則我們將成為時間的棄物,被認為不符合其他人確定的公共空間“標準”尺度而遭到拋棄。
兒童在其成長的哪個階段懂得了“明天”是什么?
我是在家里添了孩子(弟弟或妹妹)時注意到這一點的。時間流逝、不可逆轉的觀念是在超越由這名嬰兒出生引起的嫉妒、認可小家伙在家里應有地位時獲得的。
開始時,年齡大的孩子會退回到他與世界的關系,有時是與自己身體關系的過去階段,以便獲得和小家伙相同的價值。關鍵就是控制這種自我認同的危險。如果大人對他說:“讓寶寶和媽媽在一起,至于你這個大孩子呢,我們一起做更有趣的事吧。”那么這個年齡更大的孩子將能夠保持自己的身份和已經取得的交流水平,接受自己目前的存在,不到一周就能產生動詞過去時和將來時的概念。在我看來,獨生子女缺乏時間經驗,對時間的無知使他們無法與自身保持一致。他們一直準備認同親人的時間概念。只有超越對更小孩子的嫉妒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扎根于自身時間和身體的存在,而不是另一個人的時間和身體。我就是在這種時候看到兒童產生時間意識的。
我的女兒是我們最后一個孩子,也是三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沒有見過比她更小的孩子來逼迫她退回過去與之競爭。她更長時間保存了與其年齡相應的時間感,仿佛她更大一些。這可能是哥哥們帶動的。她沒有體驗過把自己與一個更小的孩子進行比較的痛苦。這也許是一種脆弱。每個孩子都必須實現自我超越,不再退回到過去。
讓他感到痛苦的有對過去的懷念,是的,他已經能產生這種感受了!還有對自己雖然盼望“長大成人”,卻尚不能像大人那樣“獨自”做事的認識。
愛自己勝過愛自己對另外一個人或者另外一個人對自己的關系。現實原則是背道而馳的。“做兒童在人看來是沒有價值的,你不能掉頭退回去。”昨天已經一去不復返,即將到來的明天將很漫長。這是死亡,然而如果它被接受的話,那就是變形。重復滿足欲望是致命的,從不重復、總是具有創造性的欲望可以使人獲得具有解放意義的愛。
直到成人之前,倒退和當事人與母親以及母親其他親人的關系相聯系。相對于現實中真正的父母,兒童更多地自我同化于他身上所攝取(introjecté)的父母。兒童最遲到青春期應該放棄父母在自己內心中的這種榜樣,脫離父母作為教育者所表達的欲望,尤其不能再討好父母,以使自己專注于追求在與家庭以外其他人的互助交往中實現自我的欲望和快樂。否則,如果沒有享受這樣一種自由,投身這樣一種對未來奧秘絕對冒險的追求,他如何能夠成長到青春期呢?此外,讓父母失望與對他們失望是同樣令人痛苦的。
兒童到青春期所表現出來的遲鈍源自這種考驗。那么多青少年無用地貪吃大量食物的表現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他們如饕餮般吃下遠超過其身體需要量的東西。這是對他們幼年時期的一種倒退,那時家人對他說:“多吃點,好長個。”到了他們現在這個年齡,這句話應該變成:“常出門,好長個。”而不再是讓他“多吃”了。要走出家庭到外面去。健康的青少年和您談的都是這件事:“他們不讓我出門。”做父親的則不滿地(反復)說:“家里都快變成全配型的旅館了。”是的,這是必要的。全配型旅館的老板們應該很高興看到長大的孩子在外面開心地玩耍或忙完之后回到那里。成人應該樂于充當港口和碼頭。
父母們失望的是孩子已經不是他們的欲望工具,不能再為他們帶來快樂。孩子回來只是為了得到好處,就像在狂熱遠航冒險中靠港停泊補給的船舶。當港口過于制造焦慮時,青少年們就離港而去。
下一篇:寶寶先讀懂他的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