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當的時機,乘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可見,如果爸爸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和孩子坦誠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不容易和孩子造成矛盾與隔閡。
學校組織了繪畫比賽,周玲參加了并獲得了一等獎,她回家后把這個喜訊告訴了媽媽。偏偏這天媽媽正為工作上的事情煩惱,又在廚房忙著做飯,所以根本沒有心情分享女兒的喜訊,而是說:“去去去,一邊呆著去,別來煩我!”
周玲聽到媽媽竟然這樣說,心情糟糕透了,她默默地走進自己的房間。
爸爸下班回來后,看到女兒悶悶不樂,就說:“怎么啦,我的小公主。”
周玲抬起頭,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爸爸。爸爸沉默了一會兒,說:“你媽媽真是太不象話了,工作不順心很正常嘛,干嘛要對我們的女兒亂發脾氣,咱們也不理她……”
爸爸還想說什么,這時女兒答話了:“爸爸,我知道媽媽心情不好,她也是在為咱們的生活著想。”
爸爸聽了這話,開心地笑著說:“女兒真懂事。其實媽媽挺不容易的,咱們是不是該讓她三分。”女兒點點頭。
爸爸接著說:“她是你媽媽,長你一輩,你是不是應該尊她三分。”女兒再一次點頭。
爸爸又說:“她一直為咱們全家做飯、洗衣服,可辛苦了,是不是該敬她三分。”女兒再一次點頭。
說到這里,爸爸看著女兒:“如果媽媽向你道歉,你是不是能原諒她呢?”這時在門外站了很久的媽媽進來了,她誠懇地向孩子說“對不起”。
爸爸從女兒的角度、考慮到女兒的感受與女兒溝通,當然就比較順利了,希望爸爸們都能像這位家長一樣,在說話的時候把孩子的感受考慮進去。多用商量的口吻給孩子提建議,孩子就更容易接納爸爸。
父親家教方法:
方法一:要努力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
當孩子受了委屈或做錯了事情,孩子的心里會難過。這時如果孩子向你哭訴,你卻輕描淡寫地說“沒關系”、“堅強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別再哭了”……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你不能體會他的感受。
相反,如果你能換一種說話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當時的心情,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讓孩子感到你的親切,溝通效果就會好得多。
方法二:要學會用開放性的提問和孩子對話
在向孩子提問的時候,用開放性的語言,有利于孩子通過積極思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有助于爸爸們理解還的內心感受,使親子關系融洽。而如果經常給孩提“是不是”這類封閉性的問題,容易造成孩子思維的惰性,不利孩子暢所欲言。
方法三:要關注孩子說話時的反應與態度
很多爸爸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和孩子坐下來交流,所以在和孩子說話時,爸爸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喜歡急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指示,希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因此,他們沒有耐心傾聽還的習慣,更不會去關注孩子的反應和態度。長此下去,孩子與爸爸之間的代溝就會越來越深,溝通起來也就越來越難。如果爸爸能多給抽時間和孩子聊天,認真傾聽孩子,積極關注孩子的反應,就可以避免溝通不暢的問題。
方法四:考慮好了再說話。
特別是批評孩子的時候,爸爸要考慮孩子的感受,說話盡量要簡短,不要啰啰嗦嗦說一通,要斟酌思量怎么對孩子說效果更好,否則就會把事情弄糟。
父親手記:
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思想,這些都需要爸爸的尊重。所以,爸爸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要學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下一篇:孩子,祝你“神蛋”快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真or假:男孩正在女性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