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臺灣作家李敖尖銳地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他的話不是沒有道理。
據研究資料顯示,人在看電視時的腦電波和睡眠時的腦電波非常接近。坐在電視機前,大腦無需主動去反應任何問題,身體也是一種松懈狀態,這對大腦和身體正處于發育時期的少年兒童非常不利。
學齡前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和經常閱讀的孩子相比,上學后智力差異明顯。
因為兒童早期是智力啟蒙的最佳機會,而智力發育需要獲得不斷的信息刺激。電視是被動的、生活化的活動,孩子能從電視上了解到一些東西,但和閱讀相比,它對兒童的智力刺激作用很小,所以智力啟蒙效果也很小。用電視啟蒙而不注意閱讀啟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還有習慣的問題。孩子從小長時間地在電視前呆著,容易形成離開電視就無所適從的狀態;任何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有困難,都提不起興趣。這種惰性會遷移到學習上,使他對學習這種需要主動意識和意志努力的活動望而卻步。
一般來說,圓圓想干什么我們都不會阻攔,唯獨在看電視這個事上,曾對她控制比較嚴,。
但這“控制”從沒有被她察覺,因為我們基本上沒對圓圓說過“別看電視了”這樣的話,也沒給她規定每天只能看幾個小時電視,更沒有強行關閉過電視。所以就她個人的體驗來說,沒覺得家長在這件事上管過她。相反的是,我們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倒像是縱容。
比如在她上小學時,電視劇《還珠格格》火爆一時。本來我家很少看連續劇,我覺得看連續劇太浪費時間。這種觀念從小就影響著圓圓,她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要去看一個連續劇。《還珠格格》剛播出時我們不知道,她在學校聽同學們說這個很好看,就回來找到這個節目,一看就被吸引住了,里面的主角小燕子讓她著迷。
電視劇每晚放三集,從七點半到十點,而這個時間原本是圓圓寫作業、練二胡、讀小說的時間。按她的習慣是每天回家先寫作業,再練二胡,然后讀小說或玩耍,九點半睡覺。現在,到電視劇開的時候,她一般剛寫完作業,等到電視劇放完了,已經過了平時睡覺的時間,二胡肯定是不能練了,小說也沒時間看了。
小說暫時不看倒沒什么事,她剛學二胡不久,必須天天練。我心里有些著急,這時很自然地想到建議她每天少看一集電視劇。但這個念頭馬上被否定了,她那么喜歡看,劇情一環扣一環,今天看完了等不到明天,怎么能忍心讓她每天少看一集呢。況且,就說我忍心,強行讓她少看一集,她也不可能在那個時間有練二胡的心,沒有心怎么能練好呢?
其實圓圓自己也著急。看電視的時候她很陶醉,、一看完了,發現沒有練二胡的時間了,她也很內疚。但以她當時的意志力,她還做不到主動要求少看一集。
我開始動腦筋去想一個解決辦法。
經過斟酌,我和圓圓商量,能不能以后回家先練二胡,然后再寫作業。也就是說,電視劇開始之前練二胡,練完二胡后電視劇差不多就要開了,然后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我這個建議在許多人看來真是瘋了,怎么可以教唆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孩子最怕的是學習不專心,他們應該從小養成好的學習態度。
我是這樣想的:小學生的作業其實多半是體力活,他們在完成作業時并不需要動用多少腦力,不需要深入思考,孩子們只要調動一部分注意力就可以完成作業;而看電視本身又是件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完成的事。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都比較簡單,應該可以同時進行。這是一心二用,但并不影響什么,如果說有些影響,也并不嚴重,總體權衡還是個好辦法。
圓圓一聽我的建議,非常愿意,這樣她就可以把寫作業和練二胡這兩個最當緊的事情都完成,又不耽誤看電視。由于家長的信任,孩子心里沒有任何不自在,她果然把這幾件事協調得很好。電視劇開始之前先練二胡,然后邊看電視邊寫作業。
事實上,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圓圓總因為看得太投入忘了寫作業,但只要一插廣告或片頭片尾曲時,她就會趕緊抓住時間寫一些。她寫作業的速度因此明顯加快了。同時她也更懂得利用學校的時間。為了晚上回家看電視方便,她在學校就盡量利用各種零散時間,回家后見縫插針地寫一些,作業就都能完成。
大約是隔了幾個月或是一年的時間,電視臺開始播《還珠格格》第二部,圓圓又開始了一個看電視的“狂歡期”。我記不清她每天回家后具體時間是如何安排的,因為我已無需在這些事情上插手或過問,只記得她電視劇一集不落地看了,作業該寫的都寫了,二胡也天天練,還買了和劇本配套的全部《還珠格格》書,好像有一二十本,電視劇結束前這些書也都看完了。
一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地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如果我這樣放開了,他就會完全管不住自己,他就會總是邊寫作業邊看電視,看了一部又一部,這肯定是要影響學習成績啊。
我理解這些家長的擔憂,這些家庭中的孩子似乎很不懂事,很不自覺。我想對這些家長說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和一種現象,孩子“不自覺”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它多半反映了家庭中有積淀已久的教育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遇到什么事情時,家長在處理方式上充滿強權作風,不注意體貼孩子的情緒、面子、能力、愿望等,多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來教導或批評孩子。比如數落孩子看電視時間太長,強行關電視,要求孩子回房間學習等。
采用這類處理方式的家長應該想一想,關了電視,就關了孩子看電視的愿望了嗎?讓他離開電視坐到書桌前,他就是去學習了嗎?如果不是出于自覺自愿,不僅當天的學習談不上用心,接下來明天后天他也不想去好好學習。他看電視的愿望在壓抑中更被強化,他的內心在看與不看間充滿矛盾和痛苦——這樣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一再損傷他的自覺和自信。
請相信孩子是一棵禾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對他最有好處。
孩子身上原本有一種積極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一種“控制”對他的個性及意志沒有損傷,而是幫助他更好地適應一些事情,他就會在這種適應中更加健康地發展自己的天性,并在體內生長出“自我控制”的力量——這就是孩子“懂事”、“自覺”的來源。
所以,我的“縱容”只是疏導,疏導也是控制的一種,它是一種不讓孩子難受的控制。圓圓沒有為看電視的事情苦惱過,在我家里從未發生過因為看電視和孩子相沖突的事。
還記得圓圓上初中時,電視臺播了一個叫《嫁到非洲》的連續劇。說的是一個上海的女孩子和一位非洲留學生相戀,沖破種種阻礙,跟隨小伙子到了非洲,然后在非洲經過一個由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這個故事很特別,我倆在一個周末無意中看到,然后一起被吸引了。那個電視天天放兩集,但圓圓當時住校,只能在周末回來看兩次。我發現她眼里流露出遺憾,而當時我們也沒有設備把電視錄下來,于是就趕快想辦法,告訴她我把周一到周五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她周末從學校回來就可以知道誤過的劇情了。
雖然不希望她看連續劇,可一旦看開了,我就理解她希望看下去的心情,將心比心,大人看一個連續劇,中間突然打斷也很不舒服,孩子肯定也一樣。于是我天天一邊看電視一邊在本上記,每個情節,人物對話,甚至一些場景,我都盡量記錄下來。圓圓周末回來先從本上“看”幾集,再跟我坐在電視機前看。兩種“看”加起來,一集沒誤。
我這種做法在圓圓看來很正常,她已習慣我的種種“縱容”之法,但她從來不會利用我的縱容。總的來說,圓圓對自己該在什么時間看電視,什么時間不看掌控得很好。尤其隨著年級升高,她越來越懂得如何珍惜時間,更不會讓電視無端地浪費自己的時間。
少看電視的行動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做起,實現起來則容易得多。而且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家長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縱容他無度地看電視,實際上是在給孩子制造一個大麻煩。
我家的電視機也天天打開,看的時間卻不長。一般情況下是晚飯前后看,飯后我們各自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電視就關了。這件事做得并不嚴格,比較隨意,偶爾遇到很想看的電視,也會花不少時間去看,但不養成天天在電視前耗著的毛病。總的來說我家看電視時間比大多數人家少得多,人們談論的熱播電視劇我們大多數都沒看過。圓圓從小受這種影響,很自然地形成了“電視不能無節制地看”這樣一個觀念,一般的節目她是不會去看的,除非是特別喜歡的。
不少家長在孩子年幼時一般不計較孩子看多長時間電視,隨意讓孩子跟著老人從早到晚地看電視,甚至有的人嫌孩子打擾,就用電視機哄孩子。只是等到孩子上學后,有了作業和考試,才開始和電視爭奪孩子。
如果孩子在上學前習慣了“看電視”這個事,沒有發展出其它興趣,上學后突然被限制看電視,他會非常不適應。他的習慣突然被管制,他的享受突然間變成錯誤;他本來每天活得自由自在,大人突然要求他“自覺”、“努力”,可他無從去尋找這個東西,只好“不自覺”,“不努力”。無論他表面如何和家長頂牛,他內心其實是很為此痛苦的。
我把這樣的觀點對一些家長講了,不少人不以為然。
一位家長說,我那個孩子,才不會為這個事痛苦呢。他總是找借口從他學習的屋子里跑出來,然后找借口在電視機前多呆幾分鐘,哪怕是幾秒。比如來茶幾上取一只蘋果,削皮時那叫一個慢。好容易削完了,我讓他回屋里吃,他就慢吞吞地站起來,倒退著回他的屋,就為了多看一眼電視。他哪里痛苦啊,多看一眼電視他樂死了。
這位家長這么表面化地看問題,她不知道孩子倒退著回屋時,內心多么痛苦;更不知道這痛苦是如何來的,也不想探究如何幫助孩子解決這個痛苦。這真是讓人感到遺憾。
家長為什么不可以改變一下方法,以策略來攻孩子的心呢?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正好收到一個朋友的電子郵件。她說有一次晚飯后她兒子又一直看電視不去寫作業,她正要像老樣子下命令時,腦子一下閃出我曾經對她說過的“欲擒故縱”。于是咽下要出口的話,把遙控器遞到兒子手里,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媽媽不看了,你啥時不看了,就幫媽媽把電視關了。說完她離開客廳,回到臥室看書。她兒子那一瞬間有點吃驚,但馬上很高興地說好,接過遙控器——這以前可是媽媽不敢交給他的東西。當媽的剛進臥室時還有些擔心,令她沒想到的是不到五分鐘,就聽到兒子把電視關了。孩子還從臥室門探進頭來,看到媽媽正捧著一本書在讀,相信媽媽沒生他的氣,就調皮而愉快地說:媽,我寫作業去了。這位朋友說,以前總是因為看電視的事批評抱怨孩子,沒想到自己稍一改變方法,孩子就有相應變化。看來是自己以前用錯了方法。
在控制孩子少看電視方面,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時候讓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讓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覺得有負疚感;但平時家里要盡量少開電視,家長自己在看電視上做到節制,以身作則,用行動產生說服力,而不是用語言。
最糟糕的情況是,家長自己整天在客廳里看電視,孩子從自己的書房里跑出來想看一會兒,卻遭到訓斥。理由是,我是大人了,工作一天很辛苦,并且現在不需要學習,可以晚上看電視;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學習,需要完成作業,所以不應該看電視。
這樣的道理聽起來沒錯,孩子也無法反駁,但這種說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你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電視是一項特權享受,我已經有資格享受了;你還沒有資格,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獲得這樣的資格。
這種感覺讓孩子覺得他和大人不平等,他意識到了大人的強權,他也意識到了“學習”和“享樂”是對立的。他理性上知道應該去學習,可是天性中的享樂愿望又讓他非常想看電視。這種矛盾讓孩子不舒服,不舒服感如果經常刺激他,就會慢慢激化起他對看電視的渴望和對學習的厭煩。
關于家長少看或不看電視,我對一些為孩子看電視而頭疼的家長建議過,不少人表示這一點難以做到,有的是管不住自己,有的是管不了配偶,有的是不好意思讓家里老人委屈,總之電視就是不能不開,也不能少開——如果這樣,就沒招了。連家長們做起來都有難度、都不想做的事,為什么要求孩子能做到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家長的行動比言語更有說服力。要盡可能減少環境中的誘惑,而不是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要用“人性”來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來要求孩子。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長在和他的相處中很體貼他的心,他也會反過來以他的“懂事”和“聽話”回報家長。
電視如美食,本身沒什么錯,但享用要有節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想辦法讓他學會節制吃東西,而不是把美食鎖進冰箱,惹得他總想瞅個空偷吃幾口。
家庭教育中,在任何事情上,家長和孩子都不要形成這種貓捉老鼠的關系。不要讓孩子因為“聽話”或害怕家長才不看電視,要培養他的理性和上進心,讓少看電視成為孩子自覺自愿的選擇。
圓圓上大學后,有一次我問起她,是否感覺我們對你看電視有過限制。
她說沒有啊,你們從來不管我呀。她的記憶中甚至盡是我們的縱容。除了不說什么,還經常和她一起看動畫片,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鴨》《機器貓》《鼴鼠的故事》等都是我們在一起看的。
我又問她是怎么做到有節制地看電視的,她說不知道,好像沒有有意識地約束過自己。她又想想說,覺得看電視也挺好,不過一直有一種感覺,覺得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在那上面。看電視還不如看小說有意思,有時間的話,她寧可讀一本小說或雜志。
從幼兒期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也是防止他患上電視癮的好辦法。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喜歡閱讀,他的智力就會發育得更好,他會更容易發現別的有興趣的事;同時他的思想會更成熟更理性,他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不會舍得讓電視浪費自己的時間。
有的家長不贊成孩子從小閱讀,認為小孩子應該活得輕輕松松的,太早讓他讀書很累,應該等他長大了再去閱讀——有這種想法的家長,一般來說他自己不喜歡讀書,把閱讀看成件勞累的事。他不知道孩子是多么容易受到書的誘惑,一個心智開始萌動的孩子,他捧著一本書時表現出的如醉如癡,甚至超過看電視。孩子是在閱讀中成長,還是在電視機前長大,其所形成的智力差距和智慧差距是巨大的。
如果說在看電視問題上我“控制”了圓圓,不如說一直是在用“培養”的思路來解決問題——不去控制孩子的身體動作,而是想辦法引導她的心;不滿足于孩子表面上的服從,而是讓好習慣成為孩子內在的一部分——這才叫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吧。
下一篇:體操王子李寧的家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只記“功”不記“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