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據生物學和統計學原理推測,生一個“笨孩子”和生一個“天才”一樣不容易。95%以上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普通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部分家長和老師眼里,“笨孩子”還是那么多、那么普遍,這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普通的孩子,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在上學后慢慢變成了“笨孩子”?你在看了下面幾個故事后,就會知道“笨孩子”是怎么產生的。
案例一:我曾經的鄰居有個孩子叫洋洋(化名),上小學二年級。他在班上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他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孩子,平時對自己要求也比較嚴。每天放學回到家,都要先寫作業,然后才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或看電視。洋洋的父母對他的學習成績非常關心,經常要求洋洋多學一些課外的東西,并且規定洋洋在班上一定要在前幾名。洋洋姑姑家有個小孩叫龍龍,跟洋洋是同班同學,雖然學習不太用功,但由于腦子聰明,學習成績還不錯。洋洋的父母經常拿龍龍跟洋洋比。一次考試,龍龍比洋洋高了兩分。回到家,洋洋的父母就對孩子大發雷霆:“你怎么這么笨,平時是怎么學的,看人家龍龍考得多好,你呢!學習不上進,看你將來怎么辦!你簡直太讓人失望了!”洋洋聽了,覺得很委屈,可又無言以對,他確實比龍龍少考了兩分呀。
由于父母經常責罵洋洋,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小,他在學校上課也不敢舉手,怕回答問題出錯受老師的批評。但是教他數學的班主任老師,恰恰是個愛批評學生的中年女老師,而且對孩子的成績要求也特別高。每次考試,只要誰在98分以下,就必定受到老師的批評。而洋洋也是被經常批評的對象。
一次,老師讓洋洋回答問題,洋洋的聲音太小,被老師嚴厲地訓了一頓。隨后,老師又讓洋洋上黑板做題。因為緊張,洋洋呆呆地站在那里,這時老師更生氣了,她大聲地斥責洋洋:“傻呆呆地站著干什么?你怎么這么笨呀!真是個無腦兒。”
就這樣,洋洋的膽子更小了,而且還得了個“無腦兒”的外號。再后來,洋洋完全成了一個沒有自信心、不愛交往、膽小怕羞的“笨孩子”,而且別的小朋友也開始排斥他。
一次,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戲,只有洋洋一個人在一旁看。我問他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洋洋靦腆地對我說:“他們說我笨,不和我玩。”我問他:“誰說你笨了?你和他們一樣聰明,而且還懂禮貌!”聽到我的夸獎,洋洋的眼里有一絲光亮,但隨即就消失了。“我爸爸老說我笨,老師也這么說我。”聽了孩子的回答,我無比憤怒,恨不得去找他的爸爸和老師理論。
看,就這樣一個好好的孩子,因為父母不恰當的要求和老師不恰當的教育使他變成了“笨孩子”。這樣的事情是多么讓人痛心啊!不,除了痛心還有憤怒!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曾經非常轟動的馬玥的故事。
案例二:馬玥是個聰明的女孩,咿呀學語時,父母就對她開始了學前教育,教她識字、算術,才四五歲就讓她學琴。馬玥的樂感很好,可是手型卻不符合老師的要求,嚴厲的老師見了便一邊喝斥,一邊用鉛筆打她的小手。這使馬玥對老師充滿了恐懼,只要見到老師就緊張,越緊張就越彈不好。學了沒多久,她就被無情地淘汰了。
要上小學了,父母找了關系將她送進一所重點小學。上學不到一個月,家長發現她眼睛弱視,于是帶她去醫治。在治療的一個多月里她的瞳孔被放大了,因此看不見黑板上的字。結果期中考試她兩門功課不及格,馬玥成了差生。班里同學歧視她,欺負她,喊她“傻子”。一天下午,全班同學都要挨個去校長室考朗讀,為了能得個好成績,馬玥早就將那篇課文讀得滾瓜爛熟。輪到她了,站在一旁的老師在校長耳邊說:“這孩子有點傻,可能腦子有問題。”她一下子呆住了,望著課本,腦子一片空白。
一次上體育課,老師讓大家圍成圈做游戲。班長點了人數后報告說:“老師,多出一個人。”老師指著馬玥說:“你出去,自己一邊玩去吧。”馬玥只好低著頭忍著淚走出隊伍,背后傳來一陣譏笑聲:“傻呆呆的,還想做游戲……”她孤獨地走到操場外,用樹枝在地上拼命地寫著:“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
學校要舉行歌詠比賽。馬玥想,這次是全班合唱,不會沒有她。可是排練的那天,老師卻讓她提前放學回家。她愣住了:“老師,為什么不讓我參加排練?”老師皺了皺眉頭說:“這次合唱沒有你。”她鼓了鼓勇氣問:“為什么沒有我,老師,我唱歌得過滿分的!”老師不耐煩地說:“這是班上的安排。”站在一旁的同學說:“你傻里傻氣的,上臺會給我們班丟分的。”
從此后,馬玥將自己更深地封閉起來。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眼光看她的老師,恨那些將她當傻子耍弄的同學,她討厭學校。
小學六年,馬玥轉了三個學校,可是她對學習已失去了興趣,對學校已失去了美好的感覺,她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媽媽和爸爸一次次被老師或校長喊到學校。回來后,馬玥總逃不了一頓痛打。馬玥對學校充滿了恐懼,也充滿了厭惡。她不愿上學。她先裝肚子疼,后來又裝著雙手顫抖。可是“好”了后還得上學。要真正逃避上學,只有裝瘋。11歲那年的一天,馬玥突然“瘋”了,爸爸媽媽不認識了,鋼琴不會彈了……她被送進了瘋人院,到了那里她才知道瘋人院比學校更可怕,于是百般哀求、自我證明,被折磨幾周她才從里面出來。
從瘋人院出來后,媽媽決定自己給她補習落了3個月的功課。才補習了半個月,學校就要期末考試,馬玥主動要求回校參加考試。她是想以此告訴父母,她不是傻子,不是瘋子。考試結果令老師和父母驚訝,一個學期幾乎沒上學,她語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數學也考了70多分。媽媽想:女兒也許并不傻!她將馬玥帶去做智商測定,幾家醫院的測定結果幾乎是一致的,馬玥是個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數在130以上。
雖然父母不再懷疑她的智力,但是因為逃避上學裝瘋,進了中學后,在同學和老師的眼里,她不但是個傻子,還是個瘋子,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指指點點地說:她是瘋子,進過精神病院。
馬玥真正地絕望了。她怕老師,怕同學,見了他們心里就打哆嗦,她還懼怕考試,只要考試,她就會真的生病。馬玥知道,自己已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不去死,就真的會瘋。一天深夜,馬玥用刀片劃開了自己的手腕,她想到了死。幸虧發現及時她被救了過來,可是第二天她又將縫的傷口劃開了,她下了必死的決心。
幸運的是,就在這個時候她被送到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師的家。在李老師的愛與鼓勵下,她不但變成了正常的陽光女孩,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
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我們清楚地看到:原來孩子并不笨,“笨孩子”是“笨家長”和“笨老師”聯手造就出來的;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我們是否應該得到一些警戒和啟示?
有時候,我們望子成龍心切,追求高分、追求完美,對孩子過高要求、過分苛責。我們想用我們的高標準、嚴要求使孩子出類拔萃。但實際結果不但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東西,反而走到了理想的反面。再加上一些學校的部分“笨老師”的參與助戰,使得我們聰明可愛的孩子變成了“笨孩子”,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嚴肅對待么?
有關研究表明,95%以上的所謂“差生”“笨孩子”其實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過是他們由于經受了反復失敗的打擊而失去了自信。學習興趣的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差了,所以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得差了起來。
我們退一步講,就算孩子的學習成績差了,也不能給孩子貼上“笨孩子”的標簽,讓他們承受小小年紀不該承受之重!
除了一些先天愚兒外,每一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長處。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老師也一樣)就必須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潛能,而不是在孩子的弱點上大做文章。多用欣賞、鼓勵的眼光對待孩子,我們的孩子就會變得陽光、自信,就會離“笨孩子”越來越遠。
相反,如果我們處處挑剔,盯著孩子的弱點進行糾正,用過高的要求評價孩子,這無疑是在強化孩子的弱點和不足,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當孩子的自信被打擊得喪失貽盡的時候,一個聰明的孩子,也就真的變成“笨孩子”了。這其實是“笨家長”和“笨老師”聯手制造的人間悲劇,愿這樣的人間悲劇永遠也不要再上演!
下一篇:成功的家庭遵守20條法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要少給孩子零花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