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問題: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和成功的人生,而傳統的觀念認為:讀書上學(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小學、中學、大學)幾乎是唯一的途徑,甚至演變成為這樣一個等式: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好的人生。能夠如此理想固然最好,可現實總有偏差。小學和中學是基礎教育,沒有更多的選擇,大學教育則不同。
方法A:到了高中的時候,有的孩子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對傳統教育的不適應。傳統教育基本以灌輸知識為主,而這些孩子對此很抵觸,在其他一些方面則具有不錯的才能,家長仍然逼迫著孩子在這條不適合他的道路上痛苦地前行。
方法B:有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由于各種原因,孩子的高考成績也不理想,為了完成一個所謂的“大學夢”,全家人開始了艱難痛苦的征程……
方法C:每年的春夏之交,我都會收到四五份簡歷,都是親戚或老鄉托我給他們的孩子找工作。到了七八月份,又有各種電話打來希望能為他們的孩子入學幫忙。能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點事,一直是我的心愿:當年大家都覺得你有出息,考上大學進了城,這么多年在北京混,還沒求你辦過什么事呢,怎么,你就忍心看著咱娃沒工作、沒學上?
說實話,我不是不想幫忙。對待黃土地上的家鄉父老,只要是我能辦到的事情,我絕不會推三阻四,我從那塊土地上幸運地走進了北京城,深知父老鄉親的不容易,也更知道用一塊貧瘠的土地供養一個大學生有多艱難!爹的皺紋娘的白發,孩子們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與無助:我當年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很愿意幫他們,可是,我實在是有心無力啊!
如果僅僅因為咱只是北京城里的一個平頭老百姓,不如鄉親們想象的那樣有本事,那也就不值得在此浪費大家的時間來看我個人的困難和痛苦了,關鍵是,還有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在里邊。
我們都清楚,在農村或中小城鎮,除非特別優秀的學生,其余的普通孩子在那樣的教育條件和現行的招生制度下(你總得比人家大城市的孩子多考幾十分才能站到同一個起跑線上,可人家上的是重點中學,你能在鎮里把高中念完就算不錯了。如果第一年差個幾分,家里又沒有門路和經濟實力,你再讀一遍高四,那簡直就是災難了),身背著學習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能考上個三流大學四流專業就可說是家門有幸了。全家人節衣縮食(甚至再犧牲一個讀書的弟弟妹妹)來供你讀書,好不容易讀完四年大學,滿心想著要掙錢報答父母、親人了,才發現招聘會的現場全是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
我手里拿著的這幾份簡歷,大學的名字我就不說了(有各省市的,有民辦的,反正收費不會比北大、清華便宜多少),專業也基本上是什么公關、文秘、經貿管理等。我硬著頭皮給朋友們打電話,朋友們都苦笑:“哥們兒,不好辦啊!戶口先不說,他這個專業來我這里干什么啊?……”
我能不能辦成這些事,那是考驗我自己的“公關”能力和水平,咱不多說了。我一直在想:這樣的大學,這樣的專業,值得咱那么艱難地去讀嗎?找工作的困難先不說,它對人的一生又有什么作用嗎?這些“屠龍之技”一旦考試完了,實際工作中能派上用場的有多少?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又有多大幫助?
可是,前邊畢業出來的還沒有找到工作,后邊的又托關系找門路往里邊送!
不能苦孩子,不能窮教育,這是全民族的共識,每個家庭都寄望孩子能改換門庭、光宗耀祖,在教育上不計血本地投入,這樣的認識不能說錯,可我們就一定要投入到這樣的教育中去嗎?
父母苦,孩子苦!
盲目的教育投資,不但沒有投資收益,還會讓投資者和受教育者都痛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歡樂被剝奪了,青春年華逝去了——這一切都不可逆啊,也再沒有機會去彌補!
我記得看過一份關于當今美國就業市場勞動力情況的分析:高級白領、金領之類的大家都羨慕,可是還有一類非常吃香的人才——高級藍領,也就是好的高級技術工人,其收入也是很可觀的,就業機會也非常多。
我是本科文憑!——這些孩子手里拿著簡歷向我強調。
在市場經濟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的是實際工作能力而不是一張文憑,曾經有這么一句話:文憑的作用只有三個月,此后你要靠本事說話。我們的市場經濟越來越完善,能力會比文憑有更重要的地位。
我們來設計另外一種教育模式:
假設說,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讀完高中后,他的志向不在從事高深研究和學問,他的成績也很難考取一個像樣的院校和專業,那么能否考慮上一個以培訓職業技能為主的院校,學一個孩子有興趣或比較實用的專業呢?
兩年后,孩子可以參加工作,孩子還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學習,學習跟自己的工作相結合,學以致用,很實際,也能學進去,將來成為一個好的電工、汽車修理工,等等,又有什么不好呢?
技不壓身,實實在在的一門技術比一張為拿文憑而拿到的文憑要實際得多!
而且,教育是一個終身的概念,今天沒有機會上大學,將來未必也上不了大學;沒有上大學,也并不意味著自己沒有機會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文憑是給領導看的,寄望于能靠它來提拔升遷,“我是什么什么學歷”說出來好聽,這種觀念也許還能有幾年的市場,再過一段時間,會怎么樣呢?
從自己現實的條件出發,選取一個合適的進入社會的角度,如果全家人含辛茹苦地供你上學,只是把你送上了一個好看而不實用的空中樓閣,那么還不如腳踏實地地從挖地基開始,自己一步步地走上來。
風物長宜放眼量。雖然眼前大家都在這么做,可那并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方向和道路。按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10年后會是什么樣子呢?
人如果沒有一些遠見,就會總跟著別人的腳印跑,很辛苦卻總是掙扎在最底層:前些年,社會上流行讀書無用論,我們就不讀書了,結果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當年埋頭讀書的人今天衣冠楚楚,活得讓我們羨慕;今天讀書有用了,我們來不及了,那么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供出來,只要是孩子讀書,管他是什么書、什么專業呢,先讀著再說,有沒有想過孩子辛苦地讀了一堆無用的書,將來還是個無用之人呢?
10年后,20年后,我們的孩子面臨的競爭對手也許并不是對門的張三李四,而是美國的約翰、英國的布朗、意大利的喬治……教育背景是一回事,生命力、創造力、想象力等健康自由的因素,可能會更重要。
就我女兒而言,8年之后才會面臨上大學的問題,到時會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她自己會是什么樣的學習水平?能否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我沒有過多地想過,想也沒有用,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眼前,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我心里清楚:我將來肯定不會逼著女兒學一張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文憑給別人看。
也許她將來沒有本科文憑,也許她并沒有取得過人的成就,也許她只能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可這并不妨礙別人,也不妨礙她自己和我們的快樂生活。
我們自己不也是普通人嗎?
再說了,天才也不是能培養出來的,是哪個老師指導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
下一篇:成功父母必備的14個家教“法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性5個關鍵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