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案例
12歲張曉的父母均為高級知識分子,在事業上都干出了一些成績。張曉智商很高,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他的成績就總是全班的一二名,他的名字也常常被老師掛在嘴上。但是,張曉卻無法和同學友好相處。而且,他常常生病,媽媽帶著他到醫院看病成了張曉每月的必修課。最近,張曉迷上了網絡游戲,每天中午休息的時候都要去泡網吧。張曉的媽媽知道,如果不趁早對他進行干預,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她前來咨詢。
案例分析
張曉班上一個叫阿兵的同學整天沉迷于網絡世界中。老師為了挽回這位同學,將張曉調為這位同學的同桌,希望張曉這個優等生能夠影響到這個同學。但沒想到,張曉卻被他影響了。為什么呢?
張曉的深層心理問題在于他和爸爸之間的關系。張曉的爸爸由于工作壓力過大,在家里常常對著張曉發脾氣,張曉成為他工作壓力的出氣筒。張曉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被爸爸怒罵,甚至暴打。有一次,他的手臂被爸爸打了一道大口子,縫了15針。張曉見到爸爸就像老鼠見到了貓一樣,只要爸爸在家,他就會生病,咳嗽不止,打針吃藥也無太大效果。而張曉的媽媽也刻板地認為,自己總是需要和丈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站在一起。所以,張曉的爸爸每次責打張曉的時候,張曉的媽媽雖然也感到不妥,但總是選擇站在丈夫的一邊。這讓張曉覺得非常孤獨與無助。而只有當張曉生病的時候,媽媽才會陪伴在他身邊,讓他有所依靠。所以,從心理層面來看,生病對張曉來說是大有好處的,在張曉的潛意識里已經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模式 :只要自己生病了,就可以躲開爸爸的魔爪,同時媽媽也就會站在我這一邊,我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而爸爸也不敢對我怎樣。因此,生病成為張曉一種習慣性的逃避爸爸怒氣和吸引媽媽關注的應對方式。 張曉在潛意識的支配下高頻度地使用這個逃避/吸引的應對機制,而事實也證明了,它是非常有效的。
張曉缺乏父母的肯定,他的自我形象比較差,因此,無法和同學友好相處。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又特別渴望能夠有同齡的朋友。就在此時,阿兵出現了。阿兵和別的同學不太一樣,他看上去很快樂,而且對張曉非常友好。阿兵眉飛色舞地和他神侃網絡游戲如何精彩,并且還給讓他介紹了一幫“哥們”。張曉發現,這些人談到游戲都像換了一個人,變得很開心,雙眼放著光,他被吸引了。在這幫人中,他找到了自尊,而在游戲中,他也找回了久違的“快樂和自由”。他覺得在游戲中,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他那長久被壓抑的自我在游戲中得到了釋放。而網絡是虛擬的世界,如果張曉長期將自己置身于虛擬的世界當中,他會變得更加封閉、自卑,甚至會危害到他的學習和成長。
處理建議
幫助張曉回歸的關鍵人物是他的父母, 尤其是他的爸爸。
1. 張曉的爸爸必須認識到自己在對待孩子方面的問題,重新學習無條件地去愛張曉,從而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系。
2. 爸爸為自己從前的行為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
3. 爸爸需要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4. 爸爸學習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無論如何,爸爸不能將傷害性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爸爸也可以購買關于情緒處理的書籍,就此問題去尋求心理輔導。
5. 爸爸學習應對孩子情緒的方法:照顧孩子情緒上的需要,當孩子發脾氣時,耐心對待,堅決不和孩子對著干,重新樹立爸爸在孩子心目中內心寧靜的榜樣。
6. 媽媽需要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對孩子的管教:當看到丈夫的管教有誤時,需要勇敢而智慧地先平息事態,再單獨分別和丈夫和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成為他們當中的情感潤滑劑。
7. 孩子的父母需要同心協力的在言語上肯定孩子,不貶損孩子,建造孩子健康的自尊。
經過十幾次輔導,張曉的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他的媽媽和爸爸發出如此的感言:我們發現這是我們最后的機會能像父母一樣和孩子相處,如果再晚幾年,我們就該悔不當初了。我們希望當孩子若干年后再回憶起他的父母的時候,他能夠想到父母對他的關懷,感到人生有盼望,人間有溫情,因為在他人生其最糟糕的時候,他的父母沒有拋棄他。
下一篇:保障安全,提醒孩子6件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警惕對孩子“隱性”性傷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