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于成年人來說,網絡時代的來臨是場大變革;對于孩子們來說,網絡是他們一來到這個世上就看到的生活
日前,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發布了《2011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社交網絡運用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該機構6年來第五次發布同一系列報告。
本次《報告》對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基本狀況、網絡熱點關注情況、未成年人網絡社交、微博使用等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出未成年人網絡生活的新特征和新動態:“微博成為未成年人網絡社交新途徑”、“網絡環境改善不大”、“家長對孩子上網態度依然保守”等。
“熱衷網絡社交是對認同感的需求”
《報告》選擇了2011年網絡熱點問題——“網絡社交”作為研究專題。調查數據顯示,有66.5%的調查對象使用“QQ聊天”,有15.6%的調查對象使用人人網,騰訊微博和新浪微博的使用比例分別為18.8%和11.4%。
“社會在網絡化,網絡同樣在社會化。孩子們的網絡社交是這個大趨勢的一部分。”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新媒體事業中心副主任季琳認為。
報告分析指出,未成年人參與網絡社交主要通過QQ聊天和QQ空間。近一年,微博也成為未成年人網絡社交的新途徑。
北京中關村中學初一女生李諾告訴筆者,“班上的同學基本上都用手機上網,用得最多的就是QQ”。該校高二男生雷逸則表示,自己經常上的社交網站是人人網。“微博也很有意思”,他說,“可以讓我接觸到最新鮮的消息”。
“社交網絡在未成年人中運用非常普遍,其背后是孩子們對表達的需求。孩子們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也越來越緊密。”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斌艷表示。
中國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則認為,未成年人熱衷網絡社交,源于孩子們對認同感的需要,“到10歲左右,孩子對同伴認可的需求已經開始強于對家庭成員認可的需求”。
幼兒上網越發普遍,是此次調查的又一重要發現。《報告》指出:“若以7歲為界,那么學齡前兒童上網比例達26.2%。隨著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的流行和普及,幼兒觸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現實,‘小小網民’需特殊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幼兒上網在很多情況下是無意識的,受父母上網的影響。
中科院幼兒園大班小朋友琪琪的媽媽說:“寶寶玩得比較多的是iPad,我經常會下載一些早教類的游戲給她玩,促進智力發育。等孩子再大一點,我們也會對她的網絡接觸有所控制”。美國留學歸來、目前均在中關村工作的劉心、趙青夫婦表示,有必要讓孩子從小接觸網絡。“美國中學都用iPad教學,我們不能落后”。
不過,孫云曉特別提醒家長們,幼兒上網需慎重。“研究顯示,9歲之前,面對面接觸更有利于小朋友的身心發育”。
此外,在季琳眼中,“專門針對孩子們并且有廣泛影響的網站不多”是引導“小小網民”的主要障礙。“雖然近兩年出現了騰訊兒童、摩爾莊園、未來網等越來越多專門針對孩子的網站,但離真正占領孩子們的內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正因如此,“促進建立一批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站”,已成為調查者著力推動的一項重要工作。
“家長因為‘失控’而恐懼”
報告還指出,6年來的調查數據表明,多數家長傾向于認為孩子上網弊大于利,態度幾乎沒有變化。“家長態度依然保守”這一結論,在眾多的新變化、新趨勢中格外顯眼。
家長的擔心自有其理由。中關村中學一名初二學生的家長林女士每天下午都會到中學門口接孩子放學。“學習壓力這么大,上網很耽誤時間。我只在節假日的時候讓他上上網”。
另一家長則表示,“網絡會讓孩子在判斷時跟風”,“缺乏自己的思考”是她限制孩子上網的原因。一旁的劉女士則無奈地表示:“沒辦法呀,她偏要上網,我也不敢批評她;越批評她,她反彈越大。”
在孫云曉的眼里,家長的擔憂可以理解。“網絡帶給孩子們的世界太廣闊,家長是因為‘失控’而恐懼”。
楊斌艷則認為,家長的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新聞媒體對孩子上網負面影響的渲染。一些青少年負面新聞,如成績不好、出走、學壞、被拐賣……都和“網絡”連在了一起。“事實上,這些新聞反映的僅僅是個案”,她說。
楊斌艷認為,家長擔憂的背后存在一種預設:互聯網世界和現實世界是完全割裂的。其實,網絡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青少年學習成績不理想、出現暴力行為等現象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互聯網可能只是因素之一,“家長們需要從更廣的角度衡量孩子的成長,不能只從是否使用互聯網上找問題”。
有趣的是,調查顯示,很多學習好的青少年也是互聯網的活躍用戶,這與許多家長的固有想法不同。孫云曉認為,21世紀,學生們最重要是管理知識、篩選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不是知道知識,而是知道到哪里去尋找知識。“網絡是訓練孩子們管理知識、篩選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專家指出,家長們不能低估孩子本身的判斷能力。調查顯示,很多孩子能分辨信息源的好壞,對信息的真實性也能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此次“網絡社交”專題調查顯示,孩子們很少與僅通過網絡認識的朋友線下接觸。他們僅會使用社交網站拓展熟人聯系之間的渠道,警惕性相當高。
劉女士的女兒王琦說:“我的QQ好友多為自己的老師和熟識的前輩,跟他們聊天能學到好多東西。我不太愿意跟同齡的孩子們聊。”
網絡的確也給孩子們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宅”的習慣,不少孩子因為“宅”在電腦旁,減少了戶外運動,也減少了與他人的交流。
“孩子的社會交往過程應當盡可能地多樣化、復雜化。真實生活中面對面的接觸,孩子能從對方的眼神、動作、表情、情感、語言等各個方面獲取信息,這是網絡交流不能替代的”,孫云曉認為。
“要減小負面影響,更應該通過發展現實中的娛樂和交流來實現。若因此限制孩子們的網絡生活,對他們是不公平的,是因噎廢食”,季琳說。
“運用新媒體為孩子成長和發展創造新條件”
2006年“六一”前夕,在共青團中央、中央文明辦和國務院新聞辦等部門指導下啟動的“中國未成年人網脈工程”。“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正是這項工程的第一項內容——調研工作。“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了解孩子需要的東西。”全國少工委副主任、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文革說。
“請注意,網脈工程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對不良信息的規制。”在采訪中,季琳多次用同樣的語氣強調,這是社會公眾的普遍誤讀,“更主要的是讓孩子們更方便地上網,真正地用好網,發自內心地覺得上網好,即所謂‘好上網’、‘上好網’、‘上網好’”。
楊斌艷同樣提醒道,“對網脈工程和未成年人上網問題的理解,一定要放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中來”。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推廣,政府、社會和公眾對互聯網的認識逐漸加深。網脈工程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啟動的。
“如何真正讓孩子們更好地掌握互聯網技能,并以此發展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使他們在互聯網使用方面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落后于其他國家的孩子,這是我們共同的希望。”楊斌艷說。
因為調查實際執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對于農村孩子的調查還很難開展,但調查團隊同樣表達了對農村孩子的關切。對于城鎮孩子們來說,上網與否更多考慮的是安全、健康、科學等因素,而對于農村的孩子們來說,能否有效接觸互聯網,卻是生存與淘汰的問題。
楊斌艷認為,時代在變化,“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童年生活來衡量現在孩子的生活。對于成年人來說,網絡時代的來臨是場大變革,但對于孩子們來說,網絡是他們一來到這個世上就看到的生活。”這位3歲孩子的媽媽總結說:“孩子們是網絡的‘原住民’。”
季琳說:“我們一直在問自己,研究未成年人的網絡問題和研究成人的網絡問題有什么區別?”
“孩子既是現在更是未來,我們既要積極應對網絡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帶來的挑戰,更要努力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為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新的條件”,李文革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文內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下一篇:當心體罰“罰”掉孩子一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孩子耐性的有效三秘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