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盡管在為數不少的80后心里,喜歡用“父母皆禍害”這樣詞語來形容其50后的父母,說他們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的執行者”。但除了控訴和發泄,80后們也不否認:“很愛他們,希望爸媽多活幾年!”那么90后、00后們與自己60后、70后父母的關系又會如何?難不成也延續了如此這般的水火不容、針鋒相對?8月6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和諧家庭基金向社會公布了一項親子調查,解開了這一謎底。
為了解中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現狀與問題,6月28日至7月7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和諧家庭基金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在新浪網教育頻道共同展開了一項調查,該調查是中國第一個關于親子交流現狀的網絡調查。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家庭的父母。問卷由33個封閉式問題構成,有效問卷2341份。
親子交流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包括面對面的交流和借助媒介的交流。父母子女之間的交流是父母了解子女的行為、心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子女通過家庭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機制,它是影響子女認知和情感發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這一點,在今天才會有更多的媒體及輿論非常關注親子交流這一類的話題。
該調查顯示,超過50%的家長(以母親為主)一周中與孩子共進晚餐的次數達到了6次以上,另有29%的家長在一周中與孩子進餐的次數在3到5次之間,表明絕大多數的家長比較重視餐桌這個交流的平臺。
雖然絕大多數家長依然通過面對面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也有接近13%的家長承認他們與孩子也會借助于非面對面的方式,表明現代通訊技術正在逐步深入親子交流的方式之中。
社會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受到他的成長背景的顯著影響,而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是最重要的背景變量之一。那么在今天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是否會影響到他們與孩子的日常溝通?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高的父母在溝通的方式方法上與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父母之間有沒有顯著差異?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效果是否與他們的身份地位有著直接的關系?
調查發現,父母收入越高越能與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
家庭月收入超過6000元的父母會更多使用說服而不是命令去讓孩子做他不是十分愿意做的事情,而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父母較前者相差10個百分點。
調查還顯示:1.65.3%的高收入父母選擇“說服”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而在低收入父母中相應的比例為55.5%,相差近10個百分點。收入較低的父母則更有可能以命令的方式讓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2.父母的收入越高,在做出與孩子相關的決定時,越經常征詢孩子的意見;3.父母的收入越高,“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比例越低;4.父母的收入越高,“從不”體罰孩子的比例也越高;5.父母的收入越高,越可能對孩子采用表揚而非批評的方式。6.收入高的父母對親子交流的擔憂更少;7.收入越高,每天與孩子共處的時間越長,但陪孩子晚餐的次數卻越少。
父母的教育程度則對親子交流有著很顯著的影響: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與孩子的交流越頻繁,并且越有可能選擇與孩子面對面的平等交流,子女在交流時的參與就越積極。
例如,對孩子以表揚為主的比例從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父母中的56%攀升到碩士及以上父母中的78.8%,上升幅度為22%。
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也更看重孩子對家務勞動的參與。75%以上的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的父母要求孩子分擔家務,而這個比例在初中及以下的父母中為56%,比例相差幾乎達到20%。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與孩子的交流也越自信。這表現在1.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有可能認為孩子與父母的交流更加主動;2.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認為自己更加了解子女:幾乎90%的受過碩士及以上教育的父母認為自己“非常了解”或是“比較了解”孩子,而這個比例在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父母中為59%;3.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對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滿意:61%的受過碩士及以上教育的父母對于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滿意”或者“比較滿意”,而只有31%的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父母表達出相同的滿意度。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調查反映的僅僅是親子關系中家長一方的看法和主觀感受。另外,樣本中父母的教育程度偏高。(
下一篇:孩子試試“三無”原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制定家規要注意孩子的需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