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在中國年輕家長當中的悄然流傳,美籍作家蔡真妮成了繼尹建莉之后,又一個備受關注的“好媽媽”。她的“尊重比成績更重要”、“孩子的獨立來自父母的培養”、“美國女孩的‘早戀’和‘早練’”等觀點,都在家長當中引起強烈反響。有位家長甚至留言說:我知道要尊重父母,尊重朋友,尊重領導同事,但從來沒想到要“尊重”自己的孩子。看了蔡真妮的書,才知道自己一直是不合格的家長!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民北美時,兒子小州只有六歲,后來她又有了女兒凱莉和小兒子三豬。在國內讀師范大學并且當過老師的蔡真妮,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中美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蔡真妮說,美國家長給她最大的震撼,就是特別尊重孩子,“即使對是一兩歲的小寶寶,說話都用商量的口氣”。
要保持跟孩子“平視”的高度
記者(以下簡稱記):剛到北美時,那里的家庭教育給你震撼最大的一點是什么?
蔡真妮(以下簡稱蔡):我到美國后參加了當地的“媽媽俱樂部”,近距離地接觸了很多美國的全職媽媽,最震撼的就是我在《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想傳達出的理念:尊重。她們特別尊重孩子,即使是一兩歲的小寶寶,都把他當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說話都是商量的口氣,和我們認為的“那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家長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完全不同。
我記得有一次參加一個美國人在家里舉辦的盛大宴會,男主人是一所大學的副校長,那天學校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好幾位。宴會開始之前,男主人和幾個教授端著酒杯高談闊論著政治經濟等問題,這時主人三歲多的小兒子跑過來喊爸爸,他馬上對其他人說聲失陪,然后當著大家的面蹲在兒子面前,問:嘿,伙計,有什么事兒?孩子把手上的玩具遞給爸爸,原來是蓋子打不開了,讓爸爸幫忙給打開。爸爸幫他打開了蓋子,孩子高興地說了聲“謝謝爸爸”,然后跑走了。在那種高朋滿座的場合,當年幼的孩子要和爸爸講話、為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讓爸爸幫忙的時候,爸爸立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事當做頭等大事來辦,那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尊重他人比成績更重要
記:你特別提到美國老師對學生都以尊重和鼓勵為主,你的子女曾受到過老師嚴厲批評嗎?
蔡:美國學校的老師不會去嚴厲批評孩子,更加不會當眾劈頭蓋臉地說孩子,他們板起臉來,對學生說“你這么做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對孩子來說就是非常嚴重的了。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去凱莉的班上做義工,看到班主任讓兩個孩子發已經批完的考卷。她在把考卷遞給他們的時候,做了一個鬼臉說:“記得要沒有表情噢! ”兩個孩子點點頭,轉過身來面無表情地發考卷。我問老師為什么這么做,老師回答說,發考卷的孩子看到一份好成績時會不由自主地露出羨慕贊賞的表情,而對成績不好的同學則會露出同情的表情,這樣會讓成績不好的同學感覺很差。孩子們的學習能力不同,但是他們各有所長,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所以老師讓孩子們輪流發卷子,而且是面無表情地發,這樣每個人都學會把尊重別人,從中可見美國學校對于“尊重孩子”看得多重。
凱莉從來沒有受到過嚴厲的批評,一般的批評都很少有。大兒子在高中時受到過一次懲罰,原因是有兩個男孩課間逗他,一個人在后面拍他一下,等他扭頭看時,兩個人嘻嘻哈哈都裝作不知道,拍了兩次之后他被逗火了,第三次他轉身就給了其中的一個一拳。美國學校對于暴力行為的懲罰極為嚴格,不管什么原因,動手打人都是不行的,所以他被罰三天不許上學,我們家長還要每天到學校替他拿回來各科作業在家里做。
記:現在國內學校會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檢查學生作業、出假期報紙、做模型等等,令家長們覺得壓力很大。我想知道美國小學是如何做的?
蔡:美國學校有義工制度,有閑有意愿的父母可以到學校去做義工,比如低年級每個班都有“教室父母”,每周有固定時間在教室中給老師打下手,比如輔導孩子做算術、給孩子讀書、幫著孩子做手工等,父母義工還要負責組織班級四到五次的主題party,還有的義工中午在食堂幫著管理秩序。而那些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參與的父母,則可以完全不管學校的事。
至于作業、假期報紙、模型這些事情,美國學校一般都要求孩子自己負責,不假于他人之手。如果工作量比較大,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搞,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合作能力,但是父母并不參與。
“尊重、接納、愛”的家教原則
記:國內網友向你提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什么相似之處嗎?
蔡:國內網友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不好好學習怎么辦?家長們的注意力幾乎都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其它的就是孩子不收拾房間、孩子偷偷談戀愛、玩游戲等,總之就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父母都希望有種“靈丹妙藥”,給孩子吃了以后他就乖乖聽話、好好學習了,家長并不覺得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個人意志”。
記:高考制度令很多中國家長“不得不”對孩子嚴格起來,也會有讀者認為你所說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并不適用,你怎么看?
蔡:很多中國家長把孩子從小到大一路培養下來,似乎就是為了高考這個目的,實在是大錯特錯的一件事。我們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有愛心有自信心勇敢負責任的人。最終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和他在社會上的地位,是由他的人品和能力決定的,而學習能力、考試能力只占個人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在書中也提到這樣一個案例,我有個親戚的女兒文靜、內向,學習成績極好。為了讓她一心學習,從小到大,家里的家務活從不用她動手。在高考前三個月,學校開了個表彰會獎勵優秀學生,她一人得了三項獎。有的女生不服氣,在一起議論她不應該得其中的一個獎項。她雖然學習好,卻不善于與人打交道,被個別同學中傷也不知怎樣去處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壓力,就突然崩潰了。當時在班上,只要看到同學交頭接耳,她就覺得人家是在議論她,從而變得緊張起來,耳朵里都是別人尖刻的批評聲。
這其實也是我的寫作方向轉向家教的主要原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超過社會和學校,我推崇的“尊重、接納、愛”的家教原則,是父母對待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態度,不分哪一個國家。
讓孩子精神強壯起來
記:現在國外的教育理念經常被引進國內,很多年輕家長也主動學習,他們與你所提倡的“尊重”還有多大的差距?
蔡:這個要因人而異了。我認識一個北京的編輯,她兒子四歲,畫畫非常有天賦,周圍人都建議她送孩子到專業的繪畫班去學。她堅持不送,就讓孩子自己自由自在地畫,她擔心過早的專業訓練會破壞孩子的興趣。我很贊賞她這一點,不從眾,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記:中國的獨生子女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家長怕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會告訴孩子“你打回去呀”,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強勢一些”,以免到社會上吃苦。你怎么看?
蔡:武力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無論是孩子之間還是大人之間或者國家之間,都是如此。幼兒園的小孩互相搶東西很正常,如果對方比較粗野,我會教孩子一些辦法,比如,大聲喊出來:你不能打人,打人不對!你自己很有氣勢,對方也會被震懾住。孩子大一些之后,遇到一般的被欺負的問題,我都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也是鍛煉他與人相處的能力。
我覺得讓孩子打回去是不對的,教給孩子錯誤的觀念,比他身體上吃了虧的問題更大。不要怕孩子吃虧,從來不吃虧的孩子一定是驕縱的,這樣的孩子一旦吃虧就是吃大虧。我家大兒子不用教,自己就會打回去,我們整天耳提面命,告訴他遇事要冷靜,絕對不能動手。女兒凱麗小時候經常被人欺負哭,我會幫她分析,怎么樣可以避免當時的情況發生,怎么說可以解決問題。我覺得父母要讓孩子在精神上強壯起來,喜歡欺負人的孩子都是找“軟柿子”下手,一個很自信很陽光的孩子,別人就不太敢欺負你。
讓孩子精神上強壯起來的關鍵,在于平時父母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的自由意志得以實現,讓他有獨立思想,有自信心,他自然有勇氣面對困難。(孫立梅)
下一篇:培養孩子最關鍵的角色是爸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主動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水平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