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初中生小錢的母親,最近有點煩。兒子的班主任時不時的“告狀”電話,讓她不知所措。母親的苦惱與班主任的糾結,其實都源于孩子的錯誤。
犯錯,是孩子長大成人的必經過程,錯誤如同正確一樣,具有積極的價值,關鍵是現在一些家長和教師對錯誤的利用價值還欠火候。應當倡導在錯誤中學習,錯誤教育,也是一種教育財富。教育工作者對錯誤的正確認識和正確行為,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
錯誤可以成為教育資源
錯誤,總討人嫌。教學過程本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的。可是當前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有些教師總是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的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教者也有高招使學生按教師設計的正確方法去解決,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暴露而錯失了糾錯過程。
在課堂中,我們教師往往看中那些準確無誤的資源。對學生的錯誤資源往往加以躲避,更不要說尋找、利用、開發這些錯誤資源。
糾錯本未收到預期效果
某校一位老師從2008年起在所任教的數學學科中開始嘗試使用糾錯本,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之,有三種現象令人擔憂:
現象一:錯誤訂正了,錯因沒有找到。此類現象出現的比例占到了近一半,尤其以成績靠后的30%學生為主,分別找這些同學談話,理由基本是兩類:一種是沒時間找錯因,“把所有的錯題摘錄下來,再做一遍,要花好多時間,太累了,都不愿意再動腦筋分析原因了!”另一種是找不出錯因,所以千篇一律都是三個字“太粗心”。糾錯簡化成了摘錄,沒有反思的學習行為,單純的摘錯顯得毫無意義。
現象二:家長代勞摘錄,學生簡單訂正。在“一月一糾錯”的作業中,一個學期累積的五次糾錯,家長代勞摘錄的比例從15%上升到了50%,較明顯的是期末復習階段的摘錯,全班40人,除了成績較好的9位同學是“親力親為”,其余“無一幸免”。
現象三:錯誤還要分類整理,太麻煩了。分類整理的要求只在期末提了一次,孩子們幾乎沒有做。平時的衣物,他們也習慣了爸爸媽媽為他們整理。要對錯題分類,他們覺得實在太麻煩了!更何況題目在一個本子上,不能分解,也就不可能分類了。顯然,學生和家長沒有把錯誤當成資源來開發利用。其實,只有讓學生經歷錯誤、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才能更好地防止錯誤。
把錯誤當成長“催化劑”
錯誤來自于學習活動本身,暴露出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教育專家認為,教師要有效借用錯誤信息,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新因素,巧妙地給以點撥、適時地給以鼓勵,則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新的新境界。
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發現個位數不夠減,正當同學們齊心協力想辦法時,有位同學提出:“老師,我有辦法,35-6,5-6不夠減,用6-5就行了,6-51,30+131。”從結果看,顯然是錯誤的,但他的思路中又明顯含有“創新”的成分。老師沒有否定他,而是鼓勵他說:“我們都想聽聽你的理由,可以說給大家聽嗎?”他說:“個位數的5和6相差1,就用30+1……”話沒說完,他馬上用小手捂住了嘴,“喲”了一聲,“老師,我剛才說錯了,不是30+1,應該是30-129。”老師贊賞地點點頭,他是用“差幾減幾”的思路解決的。在緊接著的學習中,學生既掌握了退位減法的一般方法,又多懂得了一種計算思路。像這樣善待、寬容、借用錯誤,就能為學生開辟出一片創新的“新天地”。
錯誤是一種經歷。放棄經歷錯誤也就意味著放棄經歷復雜性,遠離謬誤實際上就是遠離創造。過度的防錯、避錯,缺乏對差錯的欣賞與容納,就會大大地減少學生擴展認知范圍和認知能力的提高。
當老師把學生犯錯當作教育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時,當家長把孩子糾錯當作成長過程加以接受和引導時,錯誤便是成長的“催化劑”。
下一篇:適時比學前更有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參觀博物館讓孩子身臨其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