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無意中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拿著一把鑰匙,在笨拙地試著插進鎖孔中,想打開臥室的門,可怎么也插不好、打不開。于是朋友主動過去想幫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老師說,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這樣他就不會忘記這門是怎樣打開的。果然,那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后,終于如愿以償。
孩子的錯誤大凡可分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亂丟垃圾、不講整潔、欺負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難以收拾;而另一種,即孩子能夠自行糾正,主要是如何適應生活的那一類,卻是應該允許其犯錯誤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其實正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假如不給予這類機會,輕易地幫助幫他打開門,非但剝奪了孩子正確“開門”方法的樂趣,也會使他們變得懶于動手、疏于嘗試、習慣依賴父母。
我的兒子壯壯今年3歲了,好奇心特別強。有次想“鑒定”一下瓷碗究竟會不會破碎,竟當著我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面對滿地的碎片,他自知犯了“錯誤”,以為將遭受我的訓斥和懲罰。但我只是要他幫我清理碎片,讓他記住瓷片易碎的常識。以后,兒子自覺的學會保護和使用這類物品,就再也沒有摔碎過任何東西。
孩子是一個發展的人,獨立自主的活動有助于他的成長。而家長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誤”過程中的不利、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多給孩子“嘗試-錯誤-完善”的機會。(王強)
下一篇: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氣行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死亡無需解釋只需共同悲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