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暑假期間,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兒童保健門診炙手可熱。據了解,大部分家長都是帶孩子來做體檢的,原因不外乎是平時小孩上學沒時間,只好趁放假來看看,而且來的孩子也多少帶些由來已久的問題,比如個子矮、不愛吃飯、易疲倦、汗多、磨牙甚至多動等,家長也想討個說法。一經檢查,相當多的孩子都存在營養性缺乏病,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對此,該中心兒童院區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譚美珍表示,家長對這一類營養性疾病的認識還不足夠,最好堅持定期保健,發現問題及早治療,否則干預晚了,想糾正就比較困難。
留守兒童高發營養性缺乏病
從臨床來看,營養性缺乏病患兒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給老人照顧,是當下的一個普遍社會現象。譚美珍說,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孩子的成長完全顧不上,老人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小孩不發燒就覺得沒事。大家都掉以輕心,往往等到癥狀很明顯、問題比較嚴重了才來找醫生,可能最終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我碰到過不少這類家長,他們很重視小孩的健康,一發現異常就立即來看病,還跟我說只管開藥,花多少錢都不怕,可是有的問題或許能糾正,但有的卻吃藥也作用不大了。”
五歲男孩小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和父母一年多沒見,雞胸凸出得像小山那么高了,都沒進行過任何治療。等到暑假媽媽有空,急忙帶他到醫院看病,可還是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譚美珍說,外省的留守兒童營養不良尤其嚴重,因此導致的體重輕、個子矮小及佝僂病明顯,家長及監護者要引起高度重視。
定期保健可及早發現
現代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有什么好吃的、營養價值高的,都給這唯一的寶貝,按理說營養不可能不足,甚至還會過剩。可為什么仍有這么多的小孩出現營養性缺乏病?譚美珍指出,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
有些家長不重視喂養,小孩吃多少也不管,餐餐撈白飯都行,攝入的營養素不夠,自然會缺乏。更多家長則是認為吃得多、吃得好就不缺營養了。可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差,怎么都吃不下,或者吃了也不吸收,營養怎么可能足夠?還有一些孩子生長發育特別快,家長卻一如既往地按以往的標準提供飲食,營養供給也會跟不上。此外,提供的食物雖然豐富,可雜食太多,或各類營養素的比例不協調,對營養的均衡也會有影響。
譚美珍建議,孩子一定要定期保健,從而及早發現問題并糾正。“孩子營養是否缺乏不能由家長簡單判斷,只有通過定期保健聽取醫生的意見才準確。”一歲前要每月保健一次,1歲以后可以兩三個月保健一次,到五六歲以后可以每半年保健一次。除了日常保健外,還有一點必須強調,不要以為不感冒發燒就是正常,當發現孩子有疲倦、臉色不好、頭發發黃、不長高、不長重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若確診是營養性缺乏病,應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治療,同時針對不同體質配合適當的飲食。切忌自己在家亂補、亂用藥,以免效果不好反帶來副作用。(宋導 馮光強 馬軍)
受訪專家/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院區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 譚美珍
下一篇:杏仁幫寶寶緩解干燥性咳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判斷寶寶患了秋季腹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