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以現在流行的心理學來解釋童年教養和成年后的表現之間的關系,很容易得出結論:幼年在愛與自由中長大的人,更具有想象力、創造力。我聯系自己的例子,也容易得出相同的判斷。比如,我所從事的幾乎都是需要想象力的工作,我的幾次人生選擇似乎也與常人不同,我現在的寫作更是一項高度創造性的工作,而我的童年也是相對來說擁有愛與自由的。
但再推及其他藝術家,似乎不全是這樣。譬如畫家凡·高,他的童年恰恰是很畸形的,很受壓抑。從電影《凡·高之眼》里可以看到,凡·高童年壓抑導致的精神錯亂倒是很符合現代精神分析理論,也許正是因為精神錯亂解放了壓抑的心靈,創造力才爆發出來?
拋開精神錯亂的凡·高,作家卡夫卡算是個“正常人”,甚至正常到謹小慎微的程度。他與父親關系也非常緊張,個性也非常受壓抑,個人生活也呆板單調。但在精神生活上,他卻具有超常的活力,他的作品也極具創造力,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
也許,童年是否是在“愛與自由”中成長,其影響主要是與個性有關,或者說主要影響情商,影響人際關系,與創造力強弱的關聯并不大。但無愛的關系必然體現為控制,控制會壓抑生命力,生命力受壓抑必然會影響到創造性,因此,在無愛的關系中成長的孩子,成年以后是普遍缺乏主動性,呆板、僵化、不自信的。但為什么缺愛家庭成長起來的人,有的卻擁有非凡的創造性?或許這些“缺愛家庭”實際上是有愛的,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對這些問題,我現在仍在困惑中。
養育是一種關系,兒童在什么樣的關系中成長,就繼承了那種關系模式,而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感覺和交流。所以,在無愛環境中長大的人,感覺的基調就是冷色的,對世界持否定態度,與人的交流也有很多沖突,以對抗、攻擊為主,這些體現的都是個人與世界的關系。
但靈魂卻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凡·高和卡夫卡,還有更多人的例子都說明,靈魂是一個獨立的偉大的存在,世界上唯一不能改變、唯一不會失去的,就是自己的靈魂,當整個人都受到壓抑的時候,心靈仍然是獨立的,就像課堂上,老師可以管住紀律,卻管不住學生的胡思亂想。
教育只能培養出遵守紀律的人,但那個被管住的人是不是在聽講、聽進去了多少,還是只能由他自己決定。這是一種天生的靈性,不屬于任何人,是無法培養的。我們總是以狼孩的例子來說明教育的作用——狼孩因為沒有從小受教育,所以終身處于蒙昧之中。但狼孩的內心難道沒有他的想象和創造?只不過他所想、所做的,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能理解、所能知曉的,他所缺乏的,只是和我們這個社會的關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表達方式,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認同而已。
教育可以培養認知能力,比如識字、數學、各種技能,直到各種高級的知識。人可以看到宇宙的深處,但這個“深處”給人的感覺和由此激發的一切心靈活動,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那一瞬間所產生的東西,無論再多的語言也無法形容,而且每個人的感受都絕不一樣,這就是靈魂,上帝所賜的,每個人天生具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完全獨立存在的靈魂,如果不與社會產生聯結,就不會被社會認可,對社會來說就沒有意義。所以,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建立“關系”。教育無法改造一個人的靈魂,但它可以在靈魂與靈魂之間搭一個橋梁,讓這些獨立的靈魂組成一個社會。
比如狼孩,假如他學會了人類的表達方式,就可以將狼世界的感受和認知表達出來,那么無論從科學還是藝術的角度,都可能產生劃時代的成果,可惜他沒有學會。人對狼孩教育的失敗,體現為無法讓狼孩融入人類社會,但那個男孩是很好地融入了狼類社會的,作為狼的教育,他是成功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個體融入社會,符合社會的需要,被社會所接納,從而獲得社會生活所需的一切,精神也好,物質也好。
社會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教育也必然是功利的。又所以,每一個真正要突破教育的局限,真正實現自己獨一無二的靈魂的價值的人,必須通過自我教育!
所有偉大人物最關鍵的那一部分知識,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其實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斷地在進行選擇,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不想要的,就像主婦們推著推車,行進在超市的貨架間,隨手拿起這個,又拿起那個,看似隨意,其實都有目的,每放進推車一樣東西,內心都進行了一番復雜的憧憬和計算。
每個主婦的靈魂不一樣,她對生活的憧憬和計算不一樣,放進推車里的東西就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一輛自己的推車,他往里面放什么東西,那完全只能靠他自己了。
下一篇:如何“修理”愛動手的寶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如何更好的和孩子交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