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是如此地愛著我們的孩子,以至于我們幾乎不能容忍孩子有一點點的瑕疵;我們對我們自己有太多的不滿,于是我們對孩子有太多的期待;我們自己就在父母的不認同中長大,所以我們很難真正認同自己;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彌漫著否定、批評的氣息,而肯定、欣賞和贊揚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于是,我們自然地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很習慣地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但我們的行為和語言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挑剔孩子。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復,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于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孩子,父母接納你嗎
“我的孩子為什么這樣?”
聰聰一生下來,眼睛清澈透亮,皮膚細嫩白皙,特別招人喜愛。但當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聰聰的肢體協調性與別的孩子不同,于是父母帶著聰聰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但并沒有什么本質的改善。這讓聰聰媽媽特別焦慮。
后來,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但媽媽的焦慮卻絲毫未減,媽媽總在擔憂,孩子長大后怎么生活。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拼命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這樣又過了一兩年,問題出現了,孩子出奇地喜歡《西游記》,并且時常會自言自語,把自己當成孫悟空。
聰聰剛入園的時候,我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于是,我和聰聰媽媽做了深度的溝通。我驚訝地發現,原因并不只在于聰聰的肢體協調性不好,深層的原因,來自于他媽媽如此地不接納他,不認同他。
“我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個子有些矮,身材也不是特別均稱。他爸爸也不行,工作上也就那樣,看不出有什么大發展。”但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跟聰聰媽媽敘述的,卻是完全不同。聰聰媽媽遠非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相絕對是中等之上。聰聰爸爸在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工作,職位優越,能力出色,待人接物得體。
因為不認同自己,所以從根本上很難去認同自己的孩子。看上去似乎是由于孩子的某個缺陷,造成我們不接納孩子,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原本就不接納我們自己。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內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在我們的周圍,不認同孩子是個普遍現象。孩子出生,我們關注孩子的長相;孩子稍大一點,我們關注孩子是否聰明;上了學,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致命的是,我們習慣性地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整個生命。孩子相貌有一點不滿,我們就不接納孩子;孩子語文不好,我們就否定孩子的所有。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我們不滿意的地方,并把它放大為孩子的全部。于是,孩子從我們這里接收到的信息,總是自己這里不行,那里不好。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我們文化中的這個弱點,不能認識到我們這種負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孩子依舊會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否定聲中成長,最后自己否定自己。
“我的孩子像花兒一樣”
“女兒出生下來,我有些失望。我覺得她長得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我的女兒應該長得更漂亮。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內心真的不接納她,覺得怎么就不如周圍的幾個小女孩好看呢。雖然我嘴上也說,露露,你真漂亮,但心里并不是這樣認為的。
露露似乎有些膽小,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膽怯,遇事特別容易退縮,根本不敢拒絕別人。露露三歲的時候,我看周圍小女孩都穿紗裙,所以也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白色紗裙,但露露一直不穿。
“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配穿這么漂亮的裙子。其實孩子一直是能感受到我的內心對她的評價的。我認為女兒不漂亮的內在信息被女兒感受到了,于是她認為自己不漂亮,甚至哪兒都不好,所以在小朋友面前膽小自卑。”談起這些,露露媽媽有些后悔。
“‘媽媽認為我不漂亮,認為我沒有周圍的小朋友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斷從媽媽這里接受著這樣的信息,你能想象孩子的感受會怎樣?”露露媽媽反省自己過去的做法,當然,也有對自己改變及時的欣慰。
露露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媽媽認真地告訴她:“露露,不管你穿不穿裙子,你都是公主,媽媽覺得你很好,在媽媽眼里你是最漂亮的。”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就問媽媽:“媽媽,你真的覺得我很好、很漂亮嗎?”
“是的。”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很確定地告訴她。
“我也覺得我挺好的。”女兒看著媽媽說。
從那以后,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并且,她也真切地感受到女兒身上無數的優點和美好。“我的女兒像花兒一樣,多美好的生命呀!”
有一次,同事說:“你女兒真漂亮,比你好看多了。”
“真的嗎?你真的這么看?”
“當然了。”
讓露露媽媽驚喜的是,女兒一天天地變化,開始主動提出讓媽媽給她買裙子穿。前段時間,審美的敏感期出現了,她天天都要穿紗裙或長連衣裙,要自己化妝。看著孩子全身心地欣賞自己,露露媽媽發自內心地喜悅。
當我們敞開心靈,發自內心地真正接納孩子、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接收到我們這種正向的能量,獲得生命的滋養。
“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么呢!”
在認同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客觀地認知自己,不會輕易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顯得無所適從。
瑞瑞一直不愿意出去理發,他只接受媽媽給他剪,但媽媽給他理的發看上去總會長長短短不整齊。有一次媽媽給他剪完之后,發現后腦勺的頭發參差不齊,有點兒難看。媽媽比較在意這些,于是說:“瑞瑞,你看媽媽給你剪得不好看,要不咱們去外面修一修,那個叔叔很快就給你修好了。”瑞瑞不同意,媽媽想盡各種辦法哄他:“如果媽媽帶著你出去,別人會說,你看這個小朋友的頭發多難看啊!”瑞瑞當時正在畫畫兒,回過頭來說:“媽媽,我才不在乎他們說什么呢!”
瑞瑞媽媽當時特別吃驚,然后是驚喜。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并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
媽媽發現,孩子確實是這樣的,他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有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去爺爺奶奶家,對于爺爺奶奶的稱贊、夸獎,瑞瑞顯得特別淡定。媽媽問他為什么,瑞瑞說:“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爸爸是愛我的。”媽媽明白,孩子是在表達:我很確定,爸爸媽媽很愛我,很接納我,我很滿足,我不在意別人怎么說。
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
我們不太愿意,也很少能靜下心來回憶我們的童年往事。我們總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反正已經無法改變了。我們總會想當然地以為我們的成長經歷就那樣了,但孩子不會和我們一樣,他們的生命將是全新的開始。
但事實上卻未必如此。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讓我們學會認同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無聲期望給孩子帶來的壓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