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模仿——最早表現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復進行;也模仿動作。
學舌
下班回到家,我問小帥奶奶:“媽,小帥(1歲8個月)早晨幾點起床的?”小帥這時正在茶幾上玩小汽車,他聽到后,又開始學著我們說起來。
小帥:“小帥早晨幾點起床的?”
奶奶:“好象八點半吧!”
小帥:“好象八點半吧!”
我又問:“他吃東西了嗎?”
小帥:“他吃東西了嗎?”
奶奶:“吃了幾塊餅干,剛才又吃了一點兒米飯?!?/p>
小帥:“吃餅干、吃米飯呢!”
我:“韓陽還沒有回來嗎?”
小帥:“韓陽還沒有回來嗎?”
奶奶:“回來了,又下樓買電池去了?!?/p>
小帥:“回來了,又下樓買電池了?!?/p>
我和小帥奶奶再也忍不住了,就“哈哈”地笑起來。小帥也學著我們“哈哈----”地假笑了幾聲。但他這時還是在繼續(xù)玩車。
小帥正處于日常語言建設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他總是不斷地模仿成人在生活中的常用口語,并不斷地重復練習這些口語。(秦瑩)
孫瑞雪:
在日常語言建設的敏感期,兒童模仿口語、練習口語,感覺語言的音韻,不斷重復使用語言,在使用中把語言內化。這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家長或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頭語言,要說文明的、規(guī)范的、準確的、富有美感的口語。
模仿的敏感期
班上的茵茵到了模仿的敏感期,特別喜歡模仿,而且模仿的相似度很高。
在餐廳里,茵茵和朗朗坐在一起,朗朗做什么動作,她都跟著做。朗朗用舌頭舔舔勺子,茵茵也跟著舔舔勺子;朗朗站起來,她也跟著站起來;朗朗坐下,她也馬上跟著坐下。
在臥室,茵茵也模仿別的孩子。豆豆用被子蓋住頭,她也跟著用被子蓋住頭。豆豆舉起手,她也跟著舉起手。甜甜說:“老師,我要喝水?!币鹨饎偤韧晁氐酱采希柴R上說:“老師,我要喝水?!?/p>
在教室里,主題課的時候,羽晗的右腿動了幾下,她也馬上模仿著東了幾下。羽晗看到后笑一下,她也跟著笑了。
茵茵看到什么都會模仿一下,而且模仿得很像,我知道,她在通過模仿來構建自我。(左海梅)
模仿的敏感期
孫瑞雪
一位媽媽說:“我兒子現在1歲4個月,非常喜歡去廚房看大人炒菜、蒸飯、燒開水,喜歡自己打開櫥柜,拿出勺子、鏟子、油桶、醬油桶、水壺玩耍。我個人認為只要安全,又有大人看著小孩,就盡管讓他看,讓他玩兒。他玩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而我婆婆認為要讓小孩懂規(guī)矩,要讓小孩明白這些是廚房用具,不能用來玩兒。認為我太慣著他。真不知哪種觀點是正確的?”
“模仿”這個詞,使用在這個1歲4個月的孩子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只是很多老人并不知到“模仿”是0-3歲期間很重要的智力發(fā)展過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復原型所顯示的行為。表明兒童的心智已經發(fā)展到領悟和掌握某行為背后的能力的時候了。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一種系列的動作中,然后將此動作重復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體的,因此是動作的模仿。這也是剛開始的模式,發(fā)展到后來,當然是對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語言的模仿、個人氣質特質的模仿、風格的模仿……
成人后,模仿也是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在的需求,最終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但開始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的。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就好像一個音樂家在聽完一首美妙樂曲時,可以在樂器上重復一樣,只是人們不稱其為模仿。就如同一個學生喜歡他的老師的一切:行為、氣質、語言、思想、思維模式等等。事實是,那就是模仿。模仿是成長的一個臨界點,模仿存在在人的一生中,一直發(fā)展到確定他們所屬的范疇,也就是將自己的屬性歸類,模仿才結束。
對于兒童來說,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為自己無法確定而不能完成時,兒童就不會模仿,而會苦惱和焦慮?;蚴莾和緵]有發(fā)現,也不能模仿,兩歲左右最明顯。
在許多兒童的科教片和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教材中,我們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嬰兒躺在在墊子上,父親的臉對著他,伸出舌頭,嬰兒也伸出舌頭,父親笑了,嬰兒也報之以微笑?!边@是嬰兒在幾個月時,有選擇性的模仿。因為這時候,嬰兒對自己的口的功能的使用是最有能力的。做出同樣手的動作,兒童的敏感度不夠,或者更本不會察覺和模仿。
當孩子的年齡成長到2歲時,孩子不但模仿各種行為而且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并且可以把行為協(xié)調起來,系列模仿。兒童選擇性的模仿,基本集中在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上。所以父母炒菜,他也炒菜;父母掃地,他也掃地。與此同時,我們會發(fā)現孩子還會經常性地重復父母的語言、表情、重復父母的某些特定行為。兒童要透過這一個過程由一個簡單的生命狀態(tài)過渡到一個更高的狀態(tài)中,也是兒童從內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xù)半年的時間。表面上看這一階段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須通過這一階段才能形成自我。
模仿的照片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很好地度過,這一階段的發(fā)展就會滯后,所以我們也常??吹?、6歲的孩子模仿老師或一些大孩子的行為。
上面那位媽媽說的模仿行為相對更容易接受。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看起來似乎更加無聊的模仿,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巨大的喜悅。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么重復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兒童。而這個制止的過程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fā)展,從而妨礙兒童智能和認知的發(fā)展。智能發(fā)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應的心理問題的出現,這都是成人后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的現象。
J。凱根說:“對于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所以我能給父母的最好的建議就是:一、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與錯;二、盡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使兒童平穩(wěn)地度過這一時期。
下一篇:別老讓孩子覺得“與眾不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老把你的孩子當男子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