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現實生活中,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大多數家庭對孩子溺愛過度,無論孩子在哪里出了問題,背后總有一雙援助的手,在家里,父母更是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連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沒有。
一天早晨,我準備去上班,在路上,聽到了這樣一位年輕媽媽與女兒的對話。女兒非常生氣地說:“都怪你,我上幼兒園要遲到了,讓小朋友笑話我?!眿寢屨f:“媽媽晚上不是加班了嗎,很勞累,所以起床晚了?!薄澳悄銘撓胫盐医行眩铱茨阋恢彼?,我也睡過去了?!边@時,媽媽說了:“都是我不好,媽媽錯了,我領你打車還不行?!?/p>
這就是孩子明顯不能獨立生存的典型事例。當然,我們也會常常看到,有一些孩子不會穿衣、疊被,不會自己洗手洗臉,還有的孩子跌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大哭,非要有人來扶他,才能停止鬧騰。凡此種種,都是孩子缺乏獨立性的一些表現,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
科研證明,孩子在幼兒園期間表現出來的獨立性、主動性,對他今后主動學習、主動工作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而我們現在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讀寫的訓練、技能技巧的訓練,恰恰忽略了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他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許多事情需要他們去嘗試。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幫助孩子邁好人生的第一步。
第一,學會生活自理。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到的就要讓他自己做,如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衣物等,家長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并且要有耐心,可能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這時,家長也不能急躁或動憐憫之心,必須讓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鍛煉能力,增強信心。
第二,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種意識重點是培養孩子勤于動腦、勤于動手的習慣,比如孩子穿不上鞋怎么辦,拉鏈不會拉怎么辦,想要的東西夠不著怎么辦,玩具滾到了沙發底下怎么辦,這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思考一下解決的辦法,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幫助,家長千萬不可用“你就要笨死了”、“你不知道這樣危險嗎”等挫傷孩子積極性的語言,來指責孩子或者干脆包辦代替,孩子失去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獨立性很難形成。
第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現在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玩起玩具來,散落得到處都是,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和保管,這樣做,就是要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否則,孩子只會讓家長給想著什么東西放在哪兒,自己坐享其成。再一點就是孩子做錯了事情,應當讓孩子承擔一定的責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他有責任。孩子做錯了事,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做錯了就要大膽地承認錯誤,人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是要吸取教訓,如果敷衍了事的話,漸漸地,孩子就會隱瞞錯誤。
第四,讓孩子參與做家務。家長要有意識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學做家務,先從小事做起,比如抹桌子、掃地、倒垃圾等,這些小小的家務事,即使孩子干不好,也不能放棄,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里也有工作,也有任務,久而久之,孩子有這個意識了,這些小活才能干好。
未來社會競爭激烈,一個人的獨立生存能力往往決定著事業和創業的成敗,有位兒童教育家說過:孩子都是好的,就看你怎樣引導。所以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和培養的同時,千萬不可忽略對孩子責任心、獨立性的培養和造就。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去努力;放手,讓孩子去生存。 (呂勝元)
下一篇:父母感悟:兒子是只單翅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適合愛動孩子的學習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