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某次家庭教育講座,一位媽媽無奈地對我說:“朱老師,我家妞妞怎么那么沒有責任心啊?從來都不會自己收拾玩具。你說,她長大了要是一直這樣,可怎么辦啊?”妞妞媽媽話音剛落,現場的家長們紛紛點頭,一個個著急地問我有什么好方法?
于是,我先將問題拋給了在座的家長。“如果你家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你會怎么辦?”
一位爸爸說:“我會先好好跟他說道理,如果他不聽,我就會嚴肅地批評他。”
一位媽媽立刻回應:“沒有用的,道理我說過,批評我也試過,我家寶寶都不理的。”我隨即問:“那后來怎么辦啦?”“還能怎么辦?只好我收拾唄。”
妞妞媽媽好似找到了知音,忙附和說:“是啊,是啊,我也是這樣的。總不能讓家里一直亂著吧。”
突然一位爸爸站起來說:“你們這樣怎么行。”
“那你說怎么辦呢?”兩位媽媽異口同聲。
“我這個人沒什么耐心的,我家女兒要是這么不聽話,我肯定會罵她的,她在我面前從來不敢的。”
……
看到這里的爸爸媽媽,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除了講道理、批評、責罵,無奈地自己收拾,或者是老人、阿姨收拾以外,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
如果暫時想不到,我接下去寫的內容也許能幫助你。
首先,我要說,在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大部分案例中,孩子沒有責任心,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1.帶有強烈情緒的責罵
在父母的責罵中,孩子關注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行為,而是爸媽的情緒。這樣的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對自己沒有信心,從而不相信自己有負責任的能力。
2.無奈地收拾殘局
有時面對孩子的耍賴父母變得心軟,或者看到孩子總做不到自己期望的結果,就開始放棄教育自己代辦,這樣的消極教育會讓孩子每當遇到需要負責任的時候就會耍賴,或者失去自信,不愿對自己負責。
3.一貫代辦,全權處理
當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阿姨大包大攬地全權處理孩子的一切時,就會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負責任的習慣。
4.講大道理
教育孩子,我們提倡講道理,但是如果只講道理,會讓孩子也陷在道理里而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從而喪失信心,阻礙責任心的建立。
當我們認識到了阻礙孩子責任心培養的因素后,試著通過以下的方法改變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
1.樹立父母的榜樣作用
“印刻效應”告訴我們,人在幼年時期,父母與環境對身心產生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而父母的行為更是比他們的言語更有說服力。假使父母嘴上說,責任心很重要,但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那么孩子習得的就是父母的行為而非言語。
我一直跟所有我認識的爸爸媽媽強調一句話:說到做到。這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2.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時肯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在責任心上明顯優于其他孩子,而且因為對家庭作出了貢獻,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力量的,于是自信心也會普遍提高。
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很多小機會,當然一定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如果要求太高,孩子會因為達不到而感到挫折,從而打擊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同時,在孩子完成后一定要及時肯定、表揚,不要覺得這是孩子本就該做的。這是孩子最初行為的動力。孩子在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之前,需要成人的正面評價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另外,我們要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參與、負責任的意愿一定要及時得到成人的關注與認可。
3.給予孩子幫助與引導
孩子的行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成長的,而且也是需要用心培養的。有時,孩子會因為不知道怎么做而放棄。這時的他們需要我們耐心地陪伴,需要我們情緒上的支持,并且需要成人的一些提醒與幫助。從最初的陪伴到最后能獨立完成,我們及時的肯定與引導,對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4.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
很多爸媽在孩子出現過失行為時,內心焦慮,不自覺地會把孩子成長中的小錯誤放大,擔心孩子今后的品質會有問題。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好,降低自信心;而“貼標簽”更會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
合適的做法是:把孩子出現的過失當作是成長中的小插曲,同時讓孩子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用事先與孩子約定好的小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不應該的,是要承擔責任的。另外,在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發現與肯定。
5.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
有時道理在孩子心中顯得過于深奧,他們未必能明白,我們應該用講故事、做游戲這樣隱喻的方式,因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時的引導也是尤其重要的,我們看來淺顯易懂的道理,對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引導,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與解釋。
現在,我們再次回到案例中提到的問題:“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玩具該怎么辦?”建議爸媽們:
1. 和孩子一起以“玩”的形式收拾玩具,讓孩子首先感受到收拾玩具的快樂。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及時詢問孩子:“收拾玩具開心嗎?”同時告訴孩子開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獲得了勞動的成果,所以開心。
2. 當孩子鬧脾氣,不收拾玩具時,先給孩子2分鐘的冷靜時間,等孩子情緒過了后,告訴他,如果不收拾好玩具,玩具散落一地很容易被損壞或者弄臟,那么,以后就沒有玩具了,這樣,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東西要懂得愛護,收拾玩具是自己的責任。
3. 如果孩子確實不知道該怎么收拾時,我們應該在旁邊加以引導,用提醒的方式告訴孩子,比如:“寶貝,你看,如果把玩具狗橫著放或許比豎著放好?”讓孩子嘗試用多種方式來放好玩具,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還可鍛煉孩子的空間感。
4. 如果孩子執意按照自己“不好”的方法來歸放,我們可以先尊重孩子的選擇,當收拾到最后,出現有些玩具還不能放進去的情況時,爸媽可以說,“寶貝,你要不看看我的方法?”如果孩子不肯聽的話,我們也不用著急,索性就讓玩具堆在旁邊,第二天再收拾,你可以跟孩子說,“寶貝,那這樣吧,要不明天看看媽媽的方法,你給個評價?”這樣,明天和孩子一起收拾,不僅讓孩子懂得自己事自己做,而且還會讓孩子在收拾玩具中學會思考。 文/ 兒童心理咨詢師 朱哲璞
下一篇:把獨立思考的機會留給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離婚該如何告訴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