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游戲有規則,做事有規則,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都生活在一個“規則”的社會中。孩子從小在規則中成長,家長的要求、老師的教誨每天都在重復,但他們真的遵守所謂的規則了嗎?
有的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非常自信,可以拍胸脯說自己的孩子是個遵守規則的好孩子,我想請這樣的家長先別著急給孩子下定義,也許在家長和外人面前孩子是個聽話、乖巧、按照規則行事的孩子,但在沒人的時候呢?他們會不會放棄平時遵守的規則,讓心中的“另一個自己”主宰行為?就像平時媽媽不讓孩子吃糖,他會點頭聽話,但到了無人監督,無人干涉的情況下,他會不會打破承諾,被糖果的甜蜜引誘呢?
我想要讓孩子遵守的規則并不是一種強制規則,而是他們通過自我養成,達到自己可以欣然接受,自我監督的“內化規則”。在別人面前守規則不是真正的守,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還能自我要求,那才是一種優質品德。偶爾乘坐出租車,遇到出租車司機看到交通崗無人無車,為了節省時間而直闖紅燈,這就是規則沒有內化的結果。
出國的機會不斷增多,我會發現,有些地方我們離世界的距離不是一點點。很多西方國家的地鐵是沒有檢票員的,可以說逃票非常容易;許多超市是自己過稱的,多加分量也不會有人知道,如果這些舉措用到國內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從火車需要憑票入候車室、上車前檢票、車上查票、下車驗票這重重把關就知道結果了,就算如此嚴格監督,還是有很多人逃票。孩子從小就被大人監督著長大,不許做這個,不許干那個,隨時都有一雙眼睛盯著,這樣被動的遵守規則,怎么會讓孩子從心中接受規則!
監督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抑制,什么都不許孩子做就是抑制孩子的欲望,抑制他們積極的行為,監督只是讓孩子被迫接受,而不是自然接納。要想培養孩子表里如一的品質,讓規則成為他們內心自主的選擇,就需要家長將被動監督轉變為觀察輔助。觀察是在尊重孩子自由的基礎上,觀察他們有無不良行為,在允許他們自發行動的同時,告知孩子哪些是正面的行為,哪些是負面的行為,讓他們自己理解規則并不是表面的表演,更是自我強化的好品質,是需要置于心里長久不變的思想。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當初懵懂的認知會逐漸清晰,對規則內化的認識也會日益深刻,他們會自我反省,會自主選擇積極的行為傾向,成為一個積極遵守規則紀律,而不是被動監督的束縛人。
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并遵守一些規律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能認為他是一個遵守紀律的孩子。也只有“內化規則”才會伴隨孩子終生,成為他們一生遵守的信念。
下一篇:該如何防范BB身心受家暴傷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美國父母是如此狂熱體育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