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做好家庭財務這本賬:教孩子處理好“錢”和“人”的關系
在《治家》篇中,顏之推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一個家庭在財物金錢的使用上要適度,不可奢侈也不可吝嗇,不可過于寬松,也不可失之嚴苛。
前面我說過,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士族基本上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體,這種家庭只要調度得當,不懶惰不浪費,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豐衣足食。顏之推有一段話,將這種家庭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況描繪得非常經典,他說:“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百姓生存的根本,關鍵在于種植谷物以解決吃的問題,種桑紡麻以解決穿的問題。蔬菜水果的蓄積,依賴于果園菜圃的生產;雞肉、豬肉等佳肴美味,來源于雞窩豬圈中的飼養。以至房屋器具、柴草脂燭,沒有一樣不是種植生產出來的物品。凡能守住家業的人,無需出門,維持生計的各種必需品也已齊備,只不過家中沒有鹽井罷了。如今北方的風俗,大多能做到力行儉省,以保障衣食之需;江南地區的風俗則奢侈浪費,在節儉持家方面大多不及北方。)
那時北方簡樸而江南奢侈,現在全中國都物質極大豐富,貨幣量和生活物資都很充足,人們不缺錢,更不會買不到東西。所以,相比于物質較為匱乏的古代,顏之推提出的如何管理錢財的問題,反而對當下更有參考意義。
不恰當的管理錢財,會有什么麻煩呢?顏之推舉了幾個例子,闡述如果治家失度,管理不善,僮仆懶惰,家人浪費,就會帶來一系列惡果:有的治家過于嚴苛,結果被妻妾買來的刺客殺死,或者死后兄弟爭財而互相殘殺;有的是對僮仆、妻子過于寬松,使得他們敢于克扣施予,中飽私囊,而得罪賓客、鄉黨。
當今社會的家庭狀況跟魏晉南北朝當然已經大不相同,現在大多是核心小家庭,大家族、幾世同堂已不多見了,一般家庭更沒有僮仆的問題。但顏之推所提到的事件,在當今換個面目仍會出現,為了錢財夫妻反目、兄弟鬩墻的事件層出不窮;保姆與雇主之間的糾紛也常見諸于家長里短和報章。
所以,顏之推對家庭經濟管理所提出的原則仍然有參考價值,比如說,他所提出的“施而不奢,儉而不吝”的原則,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我們持家待客應當遵循的尺度。結合《顏氏家訓》中的論斷,這個尺度的基礎就是要做好四點:
第一,要勤儉持家。
第二,要適度消費。
第三,金錢觀要正確,注重回報社會。
第四,不做守財奴,處理好錢與人的關系。
第一點沒有太多話好講,勤儉持家,是中國人經常說也經常琢磨的道理。“勤”和“儉”相輔相成,“勤”是努力工作,為自己的生活換來必要的經濟基礎;“儉”是控制預算,不要虛榮鋪張、超前消費,更不能浪費無度,把錢花在無用的地方。
第二點對傳統的中國人來說,就有點不太好理解。中國人講勤儉節約,這沒有錯,今天也還適用,但是如果強調得過分,就會產生很多弊端,尤其在今天這種社交頻繁、重視消費的社會里,會更顯得不合時宜。
顏之推不提倡一味的節儉。他在書中講了個有趣的故事:南陽有個富翁,很吝嗇,女婿上門時設宴招待,只是一小杯酒幾小塊肉,那女婿氣不過,一口氣把酒肉都消滅掉了。富翁很驚詫,再上了一點小菜,又被女婿吃光。事后富翁罵女兒說,你丈夫這么能吃能喝,怪不得你家里窮。這個喜劇的結尾是個悲劇,富翁死后,兒子們為了分財產鬧出了人命。
在家庭經濟許可的基礎上,該消費的就要消費。儉省過度,在今天看來并非美德,它不僅有礙社會財富的流通,也有損我們自己的生活品質。持家、理財當然以節約不浪費為原則,但不可把錢財看得太重,捏得太死。要做到“儉而不吝”,即在經濟條件許可的范圍之內,該花的就要花,不要僅僅為了省錢而不顧日常生活質量,否則就是“吝嗇”,而不是“節儉”。古人說:“錢者,泉也。”今人把錢叫做“通貨”“動產”,如果錢一味地積蓄而不保持流通,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社會的經濟也就發展不起來了。
第三點,什么是正確的金錢觀?就是不可把錢財看得太重,尤其是在必要的時候幫助朋友、接濟親人、捐贈弱勢人群,都不可舍不得,否則就會因為吝嗇而顯得沒有同情心,也無助于社會的和諧。尤其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家庭,更應該慷慨一些,這也是一種對社會的回饋。
財富無論以何種途徑取得(當然是正當合法的途徑,非法的這里不討論),總是這個社會所給予的,那么自然應當以某種方式回饋給這個社會,而不應永遠據為己有,或只留給自己的子孫。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決定只留少數的錢財給自己的孩子,而把絕大部分財產用來建立基金會、做社會慈善事業,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大家仿效。成立慈善基金之類的大事或許一時做不了,但“援之以手”的小事是可以做一做的。家長的金錢觀正確了,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有了社會責任感,就不會把金錢看得太重。心態端正了,反而會比較容易掙到錢。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世界各地的大企業家,都是精明的商人,卻不是財迷。
第四點,《顏氏家訓》告訴我們的是,要做金錢的主人,不要做金錢的奴隸。主人和奴隸的區別很明顯,就看誰駕馭誰。
被金錢奴役而作踐自己或者鋌而走險的人,我們都見過。大的道理暫且不談,僅以“借錢”這個小問題為例,就可以看出面對金錢的心態。或許你也遇到過這樣的朋友,他來吐苦水,事關他與別人的金錢往來,可能他是債主,為如何催債而寢食難安;可能他是負債者,為債主的一點眼風臉色而五內俱焚。無論怎么看,都讓你覺得他們的生活被那筆錢給帶歪了。試想,這種狀態被其他家庭成員看在眼里會怎樣?
顏之推以北齊的吏部侍郎房文烈為例,告誡世人要淡看財產。房文烈把房子借給別人住,許是遇到了難處,那人的奴婢把房子上的木料都拆下來當柴燒掉。整個房子快燒完了,房文烈也只是皺皺眉,不著一詞。
以我個人為例,在錢財的處理問題上,我自己有一個原則,就是“借不望還,施不望報”,只要錢出了我的手,我就不指望它再回來。所以,如果有人向我借錢,而錢的數目太大,不是我所能損失的,我就寧可不借;但一經拿出,我就不再去想它了,絕不指望回報。明明損失不起,卻又心不甘情不愿地借出去,借出去之后還念念不忘,還錢慢了就心生怨恨,在我看來,這是既折磨別人又折磨自己的極不明智的事情。尤其是送禮或資助,心心念念想著別人回報,而且最好是回報超出自己送出的,那跟做生意、買股票有什么區別?
有句俗語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是這種助法,那收獲的就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了。借而望還,不如不借;施而望報,不如不施。
當然,無論是持家、理財或者幫助朋友、接濟親人、捐贈弱勢人群,都應該把握“施而不奢,儉而不吝”的尺度。也就是說,在幫助朋友、接濟親人、捐贈弱勢人群時,要做到“施而不奢”:施舍要慷慨,但不可講虛榮、裝闊,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
下一篇:專家:跟孩子談性莫超12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