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過動癥】你的小孩真正提升自信心了嗎?
原來他從小就是個好動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贊美及鼓勵,也許是不得法,又或許是父母親的方式不正確,他一直有那種“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感覺,由于一直被指正、被責備,他開始容易犯錯及缺乏自信心。身為身心科醫(yī)師的我,之所以會領悟到這件事,得由一個過動癥的孩子談起。這孩子大約在小學四年級時被診斷出過動癥,便開始使用“利他能”這種屬于“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藥物。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明明孩子是缺乏耐心、注意力不易集中,為何還要吃“中樞神經興奮劑”呢?這我們就要從安非他命談起了。
安非他命也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人在吸食安非他命之后(通常是將結晶的安非他命放在玻璃吸食器內,用打火機加熱,令安非他命結晶體揮發(fā)成煙霧,再予吸食)會產生中樞神經的興奮作用,較有精神,能提升注意力及自信,仿佛精神百倍、信心滿滿似的。據說過去日本神風特攻隊出任務前都會來一口,后來因為安非他命有降低食欲的作用,也曾被當做減肥藥物。
那位孩子目前已是初二的學生,來看我之前,每天平均吃四顆利他能,有時甚至會多吃;評估之下,認為他已達藥物依賴的程度,于是我一方面探究原因,一方面試圖想辦法將藥物逐漸減量。當時,我根據過去治療許多安非他命濫用的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經驗,想起了他們臨床上共同的心理機制:缺乏自信。人可能在一時好奇下使用安非他命,但若心理及心靈健全的人使用一兩次或一陣子,不會產生太大的副作用,或好奇心過了就不會再使用。倘若使用后出現(xiàn)明顯的精神癥狀:如幻聽、幻視、多疑心及被害妄想,或漸漸成為藥物濫用者,則表示這個人的家庭、心理及心靈早就出現(xiàn)問題了,安非他命只是后來的幫兇而已。
那些濫用安非他命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聲音是:“你怎么那么笨,這個也做錯,那個也做不對!”他覺得自己不管如何表現(xiàn),得到的都是指責、否定及批評;在內心深處,他一直想力求表現(xiàn),得到贊美及肯定,卻是充滿了強烈的自卑感。
于是,我開始探討利他能使用過量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原來他從小就是個好動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贊美及鼓勵,也許是不得法,又或許是父母親的方式不正確,他一直有那種“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感覺,由于一直被指正、被責備,他開始容易犯錯及缺乏自信心。
這孩子內心的自卑感日益形成,逐漸影響到他整個人格及學習的成效。他告訴我,吃了利他能之后,比較有自信,考試可以考個八、九十分,如果沒有吃,只能考三、四十分;吃了藥后,信心增強,注意力也能集中,上課可以專心及學到東西,也比較不會和同學產生沖突。
我恍然大悟,原來利他能這種藥,其實和安非他命的作用類似,都是“化學性”地令人提升自信心。一旦信心增加,注意力就專注了,學習成效也變好,有了自信心及成就感相助,當然就不易因內心的自卑及挫敗情緒和其他同學起沖突。但是,各位親愛的父母,這只是藥物化學性的假象,請問你的小孩真正提升自信心了嗎?還是,我們其實是為了那短視的成績進步而“因小失大”?
接下來,我開始和這位少年及其父母共同擬訂治療計劃——我們并非立即減藥,而是承認,藥物“化學性”地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不再一直處于挫敗及自卑的心境當中;但是,我們不想一直依賴藥物。一系列的親子治療性互動于是展開。
我引導父母,如何發(fā)自內心地“賞識你的小孩”,如何在心態(tài)、言語、行為上給予孩子正面的回饋,令孩子重新產生自信心,能將父母對自己的肯定、鼓勵及贊美“內化”,形成人生的信念及正面情感的基礎,成為一個心理—生理的機制,以取代利他能之前的作用及角色——但這回依賴的可不是藥物,而是自己內在的心理力量。
當孩子的自信心逐漸產生,整個人格朝向正面及有信心的方向發(fā)展,你會發(fā)現(xiàn),學習必然會進步,人際關系也會變好,而且,根本就不需要用藥。
【過動癥】沒有不對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大人
如果你的小孩將來是個棒球選手,而他最偉大的天賦是盜壘,簡直就是個不世出的天才盜壘王,那我大概也很難想象他從小可以乖乖地坐在教室里上課,應該會經常扭動,坐也坐不定,站也站不住,因為那小小的身軀里藏著一個具有偉大爆發(fā)力的運動靈魂啊!根據新時代大師賽斯的理論,人的意識可分為“九大家族”,每個意識家族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及能力。比如說,有一種意識家族專精于療愈,雖然這個家族的人們不一定是醫(yī)生或護士,也許只是個便利商店的員工,但不知怎地,當人們看到這個店員時,特別能產生溫暖親切的感覺,也許和他聊個幾句,便發(fā)現(xiàn)對方很能夠了解自己的感受,而自己的情緒被撫平了。
另一種意識家族,則特別擅長身體表演及運動方面的能力,比如偉大的芭蕾舞者、杰出的運動家,大概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此外,還有一種家族特別喜歡當老師,他們不見得有多聰明,或有多高的發(fā)明天分及創(chuàng)造力,但他們很擅長將所學所知化為淺顯易懂的說法,令他人學習得津津有味,也特別能夠鼓勵人們、有教無類,令學習者感到自己被重視及啟發(fā)。
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是這九大意識家族的成員之一,多多少少都傳承了他所屬那個意識家族的特殊天賦及能力。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及方式,并非建立在對人類九大意識家族的認識上,事實上只適合少數一兩個意識家族。對大多數意識家族而言,我們的教育方式是一種“非適性教育”或“歧視教育”。
比如說,許多被診斷為過動癥的小孩,他根本是屬于“身體表演者及運動員”那類意識家族的成員。請大家想象一下退休的籃球天王麥克·喬丹,回到他的童年——我實在很難想象他可以四、五十分鐘都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和所有小朋友一樣乖乖學習。這樣說好了,如果你的小孩將來是個棒球選手,而他最偉大的天賦是盜壘,簡直就是個不世出的天才盜壘王,那我大概也很難想象他從小可以乖乖地坐在教室里上課,應該會經常扭動,坐也坐不定,站也站不住,因為那小小的身軀里藏著一個具有偉大爆發(fā)力的運動靈魂啊!
若你的小孩是那種沖動型的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和同學起言語或肢體沖突,而受到老師的責罰及家長的責備——請各位不要誤會,我不是在將所有這類行為合理化,或為這樣的小孩找借口。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你的小孩會成為未來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目前只是尚未完全學會如何妥善駕馭自己過人的反應及體能。在一直不斷的沖動背后,也許這個小孩需要的是大人的引導及教導,把他的沖動化為運動場上高人一等的反應力。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小孩相當早熟,有自己的主見及思想,有時甚至會反駁父母及師長的管教,從不好好順服老師的教導,也不見得與班上的同學相處和諧;那么,讓我們發(fā)揮一下想象力,他的思想及行為如此的鶴立雞群,是否將來會成為當代的偉大哲學家,帶領全人類跳脫制式的思維方式及僵化的行為模式?或是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的領袖,總是能夠挑戰(zhàn)權威、為弱勢發(fā)言、為人民謀福利呢?
那么,那偉大的運動員及最大反對黨的領袖,會不會在小時候被診斷出過動癥,然后被當做一種“病”,給予抗過動癥藥物的治療,只因為父母要他乖乖地專心學習、成績優(yōu)秀?
我常說一句話:沒有不對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大人。現(xiàn)代的教育方式非常褊狹,對“運動家及身體表演者”這類意識家族的孩子,根本就不公平——他們也許必須身體一邊動,才能一邊學習,或者必須通過身體的律動才能學習。
我期待我們的父母、教育者及醫(yī)師,能夠多了解孩子天生的潛能,而不是“錯教”或“錯醫(yī)”了。
【憂郁癥】不曉得自己活著干嘛?
青少年也許因為人際關系的適應不良、課業(yè)壓力及感情的挫敗,而產生一些憂郁癥狀:缺乏動力、思想黑暗、悲觀、不想出門、想休學、情緒不穩(wěn)及睡眠障礙,等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不曉得自己活著是為什么,人生有何意義,為何要念書,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青少年憂郁癥,指的是初中到大學階段的學生,也許因為人際關系的適應不良、課業(yè)壓力及感情的挫敗,而產生一些憂郁癥狀:缺乏動力、思想黑暗、悲觀、不想出門、想休學、情緒不穩(wěn)及睡眠障礙,等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不曉得自己活著是為什么?人生有何意義,為何要念書,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有些人甚至覺得——也許死掉是個不錯的選擇。
身為精神科醫(yī)師,我經常是既納悶又心疼,明明是一群花樣年華的年輕人,理應充滿了活力、歡笑、朝氣及未來無限的可能性,為什么內心卻如此的空虛、負面及暗淡無光?于是,我開始探究他們成長歷程及家庭背景的種種樣貌。
第一種是家庭看似健全,父母并未離異或去世,但孩子從小卻在一種“被忽略”的環(huán)境下長大——父母各忙各的,也許忙于生計以及應付生活中瑣瑣碎碎的痛苦,也許急著照顧下面更小的弟弟妹妹,根本無心顧及這個孩子。
孩子就在過度早熟及獨立的情況下長大,他的任何需求所得到的響應是:“別吵!我們在忙,有什么事自己解決!”于是,孩子在內心形成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搞定自己,任何情感或實質的依賴與需求,都是惹人不悅、麻煩別人的,我才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呢!”
第二種是父母早期離異——想當然,單親的爸爸或媽媽既要照顧小孩,又要忙著賺錢養(yǎng)家,哪還有余力經常地陪伴孩子、和孩子談談內心的感受?也許常說:“真希望你們早一點長大,這樣我就不必負擔那么重了!”
更糟的是,父母或許是自己不想面對那段離婚的傷痛,也鴕鳥心態(tài)地以為只要大家都不提,孩子就不會在意。其實錯了!孩子不但在意,而且在意得要命,孩子不想提,或許也是怕父母傷心。但是,孩子內心的疑惑、失落感及負面影響,因著家人的避而不談,從來沒有機會被好好地處理及面對,也形成了孩子早年的憂郁性格。
第三種是父母之一早期過世,由于這是因病、因命運、因意外,你無法責怪任何人,但孩子內心卻出現(xiàn)了“空洞感”,那是一種對愛的感覺——被他人陪伴、照顧感受的需求未被滿足的“空虛感”。
孩子在早年階段,因著父母愛他、照顧他、在乎他的感覺,而令孩子也可以愛自己、照顧自己以及在乎自己的感覺。可是,“如果從小沒有人在乎我,那我又為什么要在乎我自己?我活在一個沒有人在乎我的世界里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孩子在生命當中,會很快養(yǎng)成“放棄”的心態(tài),他們不論在學業(yè)、感情或將來的工作上,遭遇挫折、失敗或拒絕之后,都很容易采取退縮及放棄的態(tài)度,以致成年的生涯總是郁郁寡歡,也許可以和朋友吃喝玩樂,但內心總有一種很深的空洞及空虛感,覺得縱然放棄一切也無所謂,反正人生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們要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呢?早期的發(fā)現(xiàn)及介入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父母的忽略、早期離異或其中一方的去世,我的處理原則是:“寧可假設有,也不愿輕易放過!”因為觸及這類內心話題,小孩子常會以“沒有哇!”或“不知道!”一筆帶過,青少年則自尊心強,也許根本不會承認,大人們也就跟著忽略了,但其實是不可以的。
在治療上,我會從同理及照顧孩子的感受開始進行:“小時候會不會覺得沒有爸爸好像很奇怪?”“有時會不會羨慕別的小孩,希望有個媽媽可以在身邊照顧自己、聽自己說說心里的感覺?”“好像同學都有個爸爸可以帶他們打棒球、解決學校的事,會不會覺得自己遇到功課及生活上的困難,都沒有人可以問、沒有人可以支持?”
當孩子內心這些對愛匱乏的感覺被看見、被呵護、被在乎、被照顧到了,整個人生因為具有踏實的內在感受,而將可以重新燦爛地揚帆出航。
下一篇:用欣賞及鼓勵的眼光看待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要“飯碗”還是“夢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