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曾在一所小學做調查,問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竟然有好幾位家長說孩子“啃指甲”。其實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只是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而且至今也不知道孩子為什么啃指甲。好在現在有了互聯網,當我檢索“孩子啃指甲”,網上出現了上萬條相關信息。有的說是缺鋅,有的說是缺鐵,有的說是為了排解內心焦慮和壓抑,有的說是尋找精神寄托……究竟某個孩子是屬于哪種情況呢?我想,再高明的專家也很難馬上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如果僅憑一個電話或者家長的描述就輕易下結論,那是對家長、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由“孩子啃指甲”問題我想到,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遇到五花八門的令人煩惱和困惑的問題,靠家庭教育理論是難以解釋的,即使專家給了正確的答案,具體操作還得靠父母自己。而且專家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為什么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方法有的靈有的不靈呢?因為孩子是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和不同的情境下的需求各異、家長的教育智慧更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關鍵還得靠自己。
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保護中規定父母應當以“適當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適當的方法就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確實有相當一些家長有良好的愿望,在方法上對孩子也并不是放任不管或者任意打罵,可就是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為什么家長對孩子付出很多卻收效很小,其中的癥結之一就是在教育孩子中缺少思考,習慣于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不走樣地按專家說的、書上寫的去做,而不顧自己孩子的特點,或者憑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而不顧孩子的反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屢遭失敗。也就是說,方法是既定的,但是使用方法的人有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點,家長要研究、要思考,要根據孩子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這樣在面對孩子任何問題的時候,才能積極巧妙地去應對。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解決任何問題,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以“啃指甲”為例至少有這樣五個基本點:首先要判斷是什么,是缺微量元素還是不良習慣?前者是生理問題,后者是行為問題;第二是思考為什么,如果是生理問題,是飲食問題還是外界不良因素影響;第三是學習了解怎么做,需要家長作出判斷:是醫生用藥還是自己糾正,如果自己糾正,用哪些適宜的方法;第四是實施并觀察效果;第五是決定繼續做或者調整教育行為……
成功的父母都是在自身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就好像是“久病成醫”,只要我們用心來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教育自己孩子的專家。 文/關穎(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下一篇:改變孩子前家長先自我改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科學地輔導孩子學好兩大學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