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當今社會,理財教育對于家庭、學校、社會來說,是個應該加以重視和關注的現實問題,因為理財素質是當今社會成員立足社會、發展自我、走向成功、獲取幸福的必備素質之一,而國家經濟建設的有效開展,更離不開專門經濟人才的培養和公民大眾經濟素養的提高。
國外,特別是美國、日本、瑞典和丹麥等國家,都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而且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條途徑相結合來開展,學校會開設一些相關課程,社會中有專門為孩子開設的銀行(如美國丹佛專門為青少年開設了一家銀行,目前該銀行已吸收儲戶1.7萬個,客戶年齡平均才9歲,最大的不超過22歲),家庭方面的理財教育方式更是多樣。美國的青少年理財教育還規定了不同年齡段要達到的目標: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6歲能找數目不大的錢,能數大量硬幣;7歲能看價格標簽;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里;9歲能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12歲能制訂并執行兩周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13歲至高中畢業,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
但是我國兒童甚至青少年的理財教育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在我國,長期以來,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中,理財教育一直是個盲點。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方面,即使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受“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在對下一代的理財教育問題上仍然十分保守。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應該進行的是有關智力和道德品行教育,而理財教育為時過早,應慢慢來,生怕孩子過早沾上“銅臭味”,影響其健康成長;更何況一些成人自己對于理財問題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就更不會對下一代在理財方面進行“公開”的教育。
另一方面是受我國教育現狀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意識中仍頑固地存在著智育第一的認識,普遍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考上名牌大學,孩子就能成才了。雖然一些學校也開展了“小銀行”、“拒絕壓歲錢”、“倡導綠色消費”等活動,各個家庭也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幫助孩子在銀行開設賬戶等,但這些基本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理財教育,隨機性較大,無法培養孩子完整的理財素質。
另外,對孩子理財教育的忽視還受家長經濟素養不高的影響。現在的家長在其青少年時期都從未接受過理財教育,對理財問題的了解,基本是在成人后“自學成才”的。所以,家長對孩子理財教育問題理所當然地選擇了放棄,認為長大后,一旦需要自然會形成,不用在孩子青少年時期占用他們寶貴的學習時間。也有的家長認為獨生子女的高消費是合情合理的:“家里就這么一根獨苗,錢不花在他身上花在哪里呢?”親情在此刻不恰當地泛濫了,這直接沖淡了家長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動機。還有的家長用自身錯誤的理財觀念誤導孩子:其一是過分夸大錢的作用,把人生的前途認為是“錢”途,認為孩子將來賺錢越多前途越大,用這種價值觀進行家教,會使孩子產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而忽視理財能力的培養;其二是過分淡化金錢的作用。一些家長害怕唯利是圖和拜金主義的觀念在孩子身上蔓延,還是用傳統的安貧樂道、苦身度日去教育孩子,或簡單地進行淡化金錢的教育,從而無法真正解決青少年面臨的金錢問題。
由于以上原因導致社會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系統的理財教育,因為一旦分寸把握不準,就會導致孩子對金錢的片面認識、對生活的片面理解,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成才。而學校、家庭理財教育的缺失,使得當前學生的理財意識淡薄,理財能力缺乏,理財素質差,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高消費、亂消費、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等現象。有少數學生甚至會由于受不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走向犯罪道路。
面對這些日益凸現的現實問題,作為家長,應從孩子小時就重視進行理財教育。因為理財教育的開展,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互相配合,三者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時各有優勢。家庭,是孩子最早開始接觸物質金錢的地方,家長是孩子初級社會化中最重要的“意義他人”,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家長本身理財觀念與技巧的缺乏并不能成為拒絕開展理財教育的理由,相反,這應該是堅決支持開展理財教育的重要砝碼。
首先,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讓孩子能夠形成正確的財富觀、義利觀、消費觀、勞動觀等。只有形成了良好的理財意識,才有可能出現良好的理財行為。我們就拿勞動觀的培養來說,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勞動鍛煉,認識不清勞動與財富的關系,頭腦中也沒有“財富是由勞動而來”的常識。作為家長,要指導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讓孩子懂得:只有通過自身的智慧和勞動,才能夠合法地獲得財富;沒有勞動,就沒有財富的積累,也就沒有家庭的幸福生活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其次,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活動,保證學校相關教育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效性。隨著社會經濟及教育理論的發展,一些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開始意識到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開始極力倡導在家庭和學校中開展理財教育。我們可喜地看到,我國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也開始推出理財教育課程。目前上海已有近百所中小學開設了理財教育課,教材中分別設有“儲蓄與保險”、“生活消費”、“國民財富和納稅意識”等內容,一些學校還通過第二課堂開展理財情境教育。
教師在組織班級活動、課外活動中,在各學科的教學中,也開始注重將理財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學科教學目標有機地結合,合理地滲透。比如:在數學教學中,在教學購物、購票、租車的合理性等教學內容時,有的教師會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商討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相互比較得出哪種方案最合理,又省錢。在這過程中教師就應及時引導,將用財、惜財的知識、方法加以滲透,對理財內容適當加以拓展,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理財的重要性,學到理財的方法。
孩子的理財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育人工程,并非學校一方所能畢其功。國內外大量的事實說明,家長與學校的配合與合作是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和能力的必要途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理財素質,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下一篇:多使用身體接觸方式交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要多贊賞自己的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