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曾經在一本寫給女性朋友看的書《女人30+》里講過我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電視訪談節目,談親子教育。當那位年輕的男主持人問我打不打孩子時,我當然告訴他真話:“打啊,如果需要,我當然還是會處罰他的。”結果,在那一集節目中,我不止一次被驚嚇過度的男主持人嘲諷,他一再地說:“像金老師這樣打孩子的人如何如何……”害得我當天簡直就像個辣手摧子的惡毒婦人一樣,羞愧得抬不起頭來。
我不是在為自己辯護,但我想說的是,管教孩子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我們愛孩子的美好天性之一,而對某一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適度的“皮肉之痛”確 實是“長記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或體罰的分寸拿捏得當,是絕對不至于對他造成無法磨滅的身心傷害的。此外,“愛”和“管教”并不相悖,千萬別墜入因 “愛的教育”而放任溺愛孩子的誤區中。
那么,從學齡兒童心理學上說,怎么樣的管教才算是拿捏得當并能得到效果的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堅定,堅定,再堅定
很多功敗垂成的管教,都敗在父母對管教原則的不堅定上。還記得當年我在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工作時,有一次我們為社區的父母舉辦了一場研習會,教導他們 如何管教子女。我們在會場的三面墻上貼了幾個大字,其中一個就是“Firm”(堅定),因為所有親子專家都一致認為這是管教子女的首要原則,而且也是父母最不容易堅持的原則。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爸爸規定小明每天放學以后,必須先把功課做完才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平常,媽媽會遵守這個原則,可是這天好久沒見面的姥姥從老家過來,小明放學回家以后,就直接在客廳里和姥姥一面吃東西聊天,一面看電視,所以一直到睡覺前才趕著把當天的作業寫完。
幾天之后,姥姥回去了,小明放學回來,一屁股就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媽媽見了,不高興地說:“怎么看電視了呢?爸爸不是規定了先把作業寫完才能看電視嗎?”小明不在乎地說:“前幾天我不也是先看電視,吃完飯才寫作業的嗎?而且,我也都寫完了呀!”媽媽生氣了,提高了音量:“前幾天是前幾天,前幾天是 因為姥姥來了,所以我才讓你先陪著姥姥看會兒電視,去,快寫作業去!”
小明可能繼續坐著紋絲不動,但也提高了音量:“我就是不去!”或者心不甘情不愿,一面離開沙發,一面嘴里嘟嘟囔囔地說:“什么都是你們說了算,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
我們要理解,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年齡還小的孩子,他不太能明白“情境”和“行為”之間的關系,他的認知發展還不足以理解“在某些情境下,原則是可以 彈性調整的”這個道理,所以對他來說,確實有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的困惑和委屈,甚至還能嗅出管教原則上的漏洞。如果孩子是個小霸王,那么他有可能就直接反抗、挑戰權威,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孩子較為乖順,那么他表面上雖然順從了,但有可能心理上委屈得不得了。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影響堅定管教的因素是我們的情緒。我們定下一個規矩,可是高興的時候,我們自己可能就會破壞它,不高興的時候也有可能會破壞它。
媽媽曾經告訴小明,只要他考了雙百,全家就去游樂園,之后,還可以吃比薩和冰激凌。
小明第一次月考,考了雙百,全家去了游樂園,也吃了比薩和冰激凌。接下來的一兩次,媽媽也履行了諾言。可是這次月考成績單發下來的那天早上,媽媽在 爸爸的手機里發現了一條讓她很不快樂的短信。下午,當小明放學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又考了雙百時,媽媽沒有回應,小明不明所以,提醒了媽媽星期天去游樂園的事,沒想到媽媽卻對他大吼:“你就知道玩,做功課去!”
其次,管教一定要“立即”和“當下”
管教是有時效性的,而且越是低年級的孩子越需要注意這點。一來,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如果當下不立即管教,事后他就忘了當時的情境,再管教時,效果就 小得多,孩子能感受到的規正強度也弱得多;二來,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孩子正高興時,你突然翻出舊賬,莫名其妙地訓他一頓,也會讓孩子覺得錯愕和委屈,因為他可能早就已經忘了是什么事了。
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不及時管教,卻留待秋后算賬,會讓他心里惴惴不安,養成大禍即將臨頭的慣性焦慮情緒模式,最終會影響他的思維模式和性格,這是我們最不愿意見到的
結果。
我還記得兒子小時候非常不喜歡吃青菜,有一次我們和幾個家庭一起聚會,席間,兒子又別別扭扭不肯吃青菜。我先生看見了,二話不說,站起來悄悄地把他 帶離現場,父子二人離開了大約20分鐘,再回到餐桌上時,兒子乖乖地吃了一大盤青菜。我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臉,沒有哭過的痕跡,但神色顯然是受了管教的。事 后,我一直沒問他出去之后發生了什么事,只是裝作若無其事地繼續吃飯,而他,也裝作若無其事地繼續吃飯,但從那天之后,他就開始吃青菜了。
當天晚上回家之后,我問先生那天他們出去后發生了什么事。先生說把他帶到了餐廳旁的小公園里,讓他坐在公園的椅子上,然后很鄭重其事、也很嚴肅地問 他:“你知道人為什么需要吃青菜嗎?”兒子點點頭,既賣乖又故作聰明地說了一大套吃青菜的好處。說完之后,他爸爸就板著臉說:“好,既然你知道吃青菜的好 處,我們現在就回餐廳去吃青菜。如果你不吃,我們就再出來一次,但如果再出來的話,我就會揍你!”聽了爸爸嚴肅的恫嚇,而且看起來是來真的之后,兒子就認 命地回去吃青菜了!
在商場里,我很害怕聽見媽媽這么恐嚇孩子:“你再不乖!看我回家怎么告訴你爸爸!”我們不用這么嚇唬孩子(事實上,這么嚇唬也沒用,他還是一樣不 乖,甚至還有可能更不乖,更大哭大鬧,因為他被嚇唬得很害怕),只要蹲下來,緊緊地環抱著他,用心地告訴他,你有多么愛他,然后,心平氣和、慢條斯理、語氣堅決但絕不帶威脅或嫌惡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么做。
很多時候,我們不當下處罰或立即管教的原因是怕丟面子,例如在商場里我們最怕孩子哭鬧不休,為了息事寧人,會盡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然后回家再算總 賬。其實,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敏感的,他知道要面子是我們的軟肋,所以就用這招來制約我們,而且在得逞一次之后,食髓知味地還會再試探第二次、第三次,等第 N次試探都奏效之后,這個壞的行為模式就被牢牢地建立起來了。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讓富孩子們放眼大是大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規定底線,學會說“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