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結果往往導致雙方受傷。父母認為自己的愛不被孩子理解,孩子則認為父母不是真的愛自己。愛的真諦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順應父母的心情。
這孩子咋這么犟呢——了解孩子的特點后再教育
我去參觀一所私立幼兒園時,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女孩子。這個女孩5歲,那天,她總是一個人玩,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女孩的媽媽說,女兒在幼兒園經常是這種表現,幾乎沒有“要好的朋友”。
對于女兒的表現,媽媽有些擔心。實際上,媽媽也曾發現女兒在上幼兒園前也不太喜歡與別人一起玩,但因為那時女兒與同齡孩子接觸的機會較少,媽媽就沒放在心上。
女兒上幼兒園后,媽媽曾陪伴、觀察了她幾天。媽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一比較,發現女兒與別的孩子確實不一樣,別的孩子總是很瘋狂地在一起玩鬧,而她女兒卻常常安靜地一個人在一邊玩。
媽媽很擔心女兒的人際交往問題,擔心這樣下去對女兒的成長不利。于是,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其他公共場所,媽媽一直創造機會讓女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并囑咐老師要幫助女兒改變這種性格。
但據說,女兒經常反抗媽媽的教導和安排,時常對媽媽大喊:“不,不,就不和他們一起玩。”
對于女兒的做法,媽媽很不理解,常責怪女兒說:“你這孩子咋這么犟呢?和小朋友一起玩多好啊?”
其實,我認為,這個女孩的表現并不是太嚴重的問題。因為我發現,她并不是所有的時間都自己玩,偶爾也會和別的孩子尤其是大一些的孩子玩,只是相對更喜歡一個人玩。
我想,這是一個有個性的女孩子,她更喜歡獨處,所以,我建議女孩的媽媽不要太強求女兒。
孩子在年幼時,就已經顯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如有的孩子更喜歡熱鬧,有的孩子喜歡安靜,有的調皮,有的文靜,等等,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這些個性特點,在尊重孩子的個性的基礎上,去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
丫丫是我一位網友的女兒,9歲,她不太愛講話,喜歡用字條或繪畫向爸爸媽媽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女兒想要一件漂亮的裙子,她沒有直接跟媽媽說,而是給媽媽寫了一張紙條:“媽媽,我想要莉莉那樣的裙子,您給我買一件,好嗎?”
媽媽是個性格豪爽的女人,與女兒的性格截然不同。
當時,看到女兒放在自己梳妝臺上的紙條后,媽媽有些不悅,她不喜歡女兒這種做法,心里也一直責怪女兒“太內向”。
講到這件事時,女孩的媽媽對我說:“我閨女太不喜歡講話,跟她爸一樣,我可不希望她跟她爸一樣窩囊。要一條裙子,直接跟我說出來不就行了嗎?還這么麻煩,要寫紙條!”
我笑了,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大問題,孩子喜歡用書面文字表達想法和感受也并不是個缺點。所以,我問孩子的媽媽:“這有什么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啊,孩子這么不喜歡講話,將來與人相處可是要吃虧的啊。”
“為什么你斷定她一定會吃虧呢?”
媽媽回答不上來。
每個孩子表達自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孩子喜歡直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孩子會用很委婉的語言說出,而有的孩子則利用書面文字、眼神或動作等來表達。
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歡用的表達方式,只要這些表達方式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父母就要理解和接納。
這是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片段:
一個初中女孩,晚上在家復習功課、學習時,喜歡一邊在房間里走動一邊看書,有時會出聲地朗讀,或者一邊聽著輕柔的音樂一邊學習或寫作業。
媽媽每次看到女兒的這些舉動,就很不滿,她覺得女兒的做法是學習不專心的表現,肯定會影響學習效率。
所以,媽媽每次發現女兒有這些舉動時,就會責備她:“你能不能老老實實地坐在書桌前,專心地學習啊,瞧你吊兒郎當的樣,哪像個學習的樣子?”媽媽要求女兒一定要改正這些做法。
每次遭到媽媽的批評,女兒就有些委屈,常反駁媽媽說:“我怎么就不專心學習了?我怎么就吊兒郎當了?我覺得我這樣學習挺好的,效率挺高的。不管怎么樣,能學會了知識、能做好作業就行啊。”
“你要是能再專心一點,不是更好嗎?學習效率不是更高嗎?”媽媽始終理直氣壯。
但女孩也堅持認為自己這樣學習效率會更高,并不愿意聽從媽媽的教導。
我猜得出,女孩是聽覺或動覺學習者,就是她更擅長通過聽覺、動覺來獲得知識信息。比如,她擅長通過聽人講、討論、聽錄音或一邊聽音樂一邊學習,或通過動作或實際操作等方式來學習。
每個孩子學習知識經驗以及做事的方式不同,如有的孩子喜歡靜靜地看書,有的則喜歡動手操作,有的喜歡一個人學習、做事,有的則喜歡與人合作等,這是不同學習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差別。
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式,根據孩子不同的學習類型或方式,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他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這樣孩子會進步更快。
成墨初給您的教養建議
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都不同,采取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總結孩子的個性特點。
父母不要主觀判斷,認為孩子的某個特點不好,只要這些特征不影響孩子的健康生活,父母就不要干涉。
除了個性外,孩子的表達、學習、游戲、交往等,都要孩子各自的特點,都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下一篇:這些方法應該“pass”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健康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必須營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