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盲目給予獎勵,會降低孩子的主動性
在一個寧靜的村莊里,住著一位生活很安逸的老人。
他很享受這種寧靜——可以獨處的環境。
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老人家屋前原本空曠的院子變得熱鬧起來了。
院子里種著很多向日葵,村子里的孩子就是沖著這些向日葵來的。
于是,這里儼然變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老人很生氣,曾經氣沖沖地把這些孩子趕走,但是無濟于事,過了一陣子這些孩子還是會來這里玩耍。老人左思右想,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老人把來院子里玩的孩子叫了過來,對他們說:“看見你們來這里玩,我特別高興,以后你們來,我給你們一個人一塊錢當做獎勵。”
這位之前總是兇巴巴的老爺爺,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好了?孩子們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高興地拿著老爺爺給的錢,每天在院子里玩耍。
幾天后,老人又把來院子里玩的孩子們叫了過來,告訴他們“孩子們,給你們的錢不夠了,以后就每個人給五毛吧。”
聽了老人的話,孩子們都一臉不高興地說:“什么五毛啊!你以為我們是為了錢才來你這兒的么!”
從那以后,這些孩子再也沒來過這個院子,老人又過上了安安靜靜、無人打擾的悠閑日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本來喜歡來院子里玩,趕都趕不走的孩子們,以后都不再來了呢?
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就要知道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這兩個概念。
內在動機是指受到內心滿足感和樂趣本身驅使自己做出行為。外在動機則與之相反,是指在外界的表揚或是獎勵這類的刺激下而做出被動行為。
起初孩子們來院子里玩,是因為“在院子里玩”這件事本身讓他們覺得快樂,這種行為是內心驅使的。
但當老人把“來院子里玩”與“錢”聯系在一起以后,做這件事的動機就由內部動機的單純喜歡變成了受外部動機金錢所驅使的被動行為。
心理學家萊特(M.R.Letter)以幼兒園的孩子為研究對象,用畫圖的方式證明了這個觀點。萊特將這些孩子分成了A、B兩組,然后告訴A組的孩子“畫畫可以拿到獎品哦”,對B組的孩子什么都沒有說。
然后,在孩子們畫好后,A組和B組都拿到了獎品。一周以后,觀察這些孩子還會不會常常畫畫。A組的孩子與之前相比,畫畫的行為減少了,而B組的孩子卻比之前畫得更多了。
為什么A組的孩子會對畫畫失去興趣呢?
這是因為獎品將孩子畫畫的動機,從內在的“喜歡”轉為了外在的“為了得獎品”。
所以,如果想培養孩子的某種興趣,不要事先約定好會獎勵他。
如果是想糾正孩子的某個壞毛病,卻可以用獎勵來給他提供改正的動機。
如果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內在的動機,最好盡量不要被外在的動機所替換,否則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改正孩子壞毛病的方法,難道非用“棍棒”不可?
內在動機、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行為本身的出發點是由于內心的滿足感和興趣等這些內在因素。
外在動機:行為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在一些目標的驅使下才做出行為。
本來是由于內在動機而出現的行為,如果盲目給予獎勵的話,會被外在動機所替換,降低行為的主動性。
下一篇:新生家長必備4大基本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戶外活動激發寶寶3種能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