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1.煎藥方法:發散類藥,如花、葉類煎藥時間要短,一般煎沸后可繼續前5~10分鐘;補益類藥及仁、殼類中藥的前煮時間宜長些,煮沸后宜再前20分鐘。無論發散藥,或是補益類藥物均應以文火(慢火)為度。煎煮兒童中藥湯劑,有的需先煎、后下、包煎、沖服等,醫師應給予詳細的說明。尤其對需要特別處理的藥物,應按醫師的要求認真執行,以求獲得確切的良效。
2.煎出藥量:由于兒童胃容量小,尤其嬰幼兒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藥量掌握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兒童嘔吐,甚至嗆咳,影響兒童的恢復與治療。因此,煎出的藥量應以兒童的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藥量,嬰兒60-80毫升,幼兒100-150毫升,學齡前兒童150~200毫升,學齡期兒童200-300毫升為宜,藥量應盡可能濃縮至兒童所需要之藥量。
3.服藥時間:兒童喂服中藥應在兩餐(或兩次喂奶)之間進行,這樣有利于藥物充分吸收和利用。飯前服藥容易刺激胃腸黏膜,飯后服藥容易造成嘔吐等不良反應。原則上應在飯后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喂服為宜。根據兒童耐受情況,少量多次喂服更好。
4.服藥方法:煎好中藥湯劑后,家長應先嘗一下,過熱容易燙傷兒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過涼又會造成胃部不適,還會影響藥效。兒童服湯劑時,盡可能鼓勵自取,或用小勺將藥液順嘴邊慢慢喂入。服藥后盡量休息一會兒,有利于藥物吸收,以免因活動量過大而引發嘔吐。
下一篇:對付小兒家中發生意外5大策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秋天,寶寶如何防“秋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