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經醫學統計,三歲前的幼兒約有70%曾罹患中耳炎!一般來說,中耳炎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積液性中耳炎兩種。為什么幼兒感染中耳炎的機率這么高?長期下來,會不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影響?假使寶寶感染中耳炎,家長該如何照顧寶寶呢?
急性中耳炎
定義
幼兒罹患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的感冒)后約三周內,中耳腔出現發炎的狀況,則可稱為急性中耳炎。
引發原因
原因1:上呼吸道感染
專家表示,中耳炎是嬰幼兒常見的耳道疾病,感染途徑經常是因為嬰幼兒本身已有上呼吸道感染(流鼻涕、咳嗽)的征兆,加上嬰幼兒的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耳咽管的位置和鼻腔幾乎是平行,呼吸道的病菌容易經耳咽管,蔓延到中耳腔,進而造成中耳感染發炎。
六歲以內的嬰幼兒是罹患中耳炎的高危險群,秋冬、初春則是好發季節。專家解釋,因為小朋友的免疫力較差,加上秋冬氣候寒冷、初春早晚溫差大,小朋友多處于密閉空間內,容易互相傳遞病菌(尤其是在托兒所或幼兒園),不僅提高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的感冒)的機率,也更容易引發中耳炎。
原因2:過敏性鼻炎
專家表示,容易引發幼兒罹患中耳炎的原因除了“上呼吸道感染”以外,“過敏性鼻炎”也是引發中耳炎的原因之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癥狀是一直打噴嚏、擤鼻涕、流眼淚,尤其當患者在搓揉鼻子或游泳、大哭時,鼻腔分泌物容易被再次吸入或逆流進入中耳,進而引發感染。
一般來說,引發過敏性鼻炎的原因以花粉和霉菌為主,但是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或過敏體質的幼兒,也會比一般體質的小朋友更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因此無形當中,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也更容易罹患中耳炎。
耳咽管的功能
功能1:防止鼻咽腔分泌物逆流
耳咽管位于中耳和鼻腔、咽喉中間,可防止鼻咽腔的分泌物逆流到中耳。
功能2:平衡壓力
耳咽管可平衡耳內壓力和大氣壓力。
功能3:引流作用
耳咽管可讓耳朵的分泌物流向鼻腔,變成鼻涕擤出來。
急性中耳炎的癥狀
觀察點:發燒、幼兒一直拉扯耳朵、哭鬧不停
“耳朵明顯疼痛,且伴隨發燒”是中耳炎的典型癥狀,不過,因為寶寶還不會表達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家長可以藉由下述幾點來觀察寶寶:
1. 幼兒已經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的跡象。
2. 幼兒半夜突然哭鬧不休,臉色漲紅,且伴隨拉扯耳朵的動作?
3. 幼兒的頭部會一直轉動、磨擦枕頭,尤其是靠近耳朵的地方?
4. 幼兒的耳膜漲紅,且有點腫脹。
使幼兒出現上述情形,請盡速帶寶寶前往就醫,請耳鼻喉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
日后可能的并發癥
急性中耳炎假使沒有給予適當治療,導致中耳腔長期發炎,那么則可能會并發傳導性聽力障礙、顏面神經麻痹、內耳迷路廔管、內耳迷路發炎、腦膿瘍,腦膜炎等。呼吁家長
現階段的治療方式
1. 口服抗生素治療
專家表示,通常醫生會先開立抗生素治療,并搭配鼻咽管黏液抽吸,療程約10天,假使幼兒服用抗生素2~3天后,仍持續有發燒(退燒之后,隔一陣子又發燒)和耳痛的狀況,那么請家長帶寶寶復診,醫生可能會考慮更換抗生素治療。
2. 耳膜切開引流手術
假使中耳炎患者經規律服藥超過六周,耳膜發炎的癥狀仍未改善,醫生會視狀況建議施予耳膜切開引流手術,不過因為幼兒年紀太小,加上現今的抗生素治療相當進步,所以進行手術治療的機率較低。
常見疑惑&照護建議
【常見狀況1:醫生說寶寶有“中耳積水”的狀況,怎么辦?需要特別清潔嗎?】
大部分的中耳積液可經自體吸收
專家表示,許多媽媽帶寶寶復診時,會告知寶寶的耳朵有出現積水的狀況,這是相當常見的狀況,且約有80%的寶寶,在罹患急性中耳炎的1~2個月以內,中耳積液會經自體吸收而好轉,媽媽無須特別擔心。
專家并表示,部份幼兒罹患中耳炎時,會接著產生中耳積液的狀況,這是因為幼兒本身的鼻咽腔感染尚未痊愈而造成,而不是因為洗澡耳朵進水造成,家長無須太過擔心。
假使媽媽發現寶寶的外耳殼有液體滲出,可以用細軸棉花棒輕輕擦拭,但是不建議將棉花棒深入寶寶的耳朵里面清理耳垢或積液,因為寶寶的耳道相當脆弱,假使大人施力不慎,反而容易造成寶寶的耳道受傷。
慢性積液性中耳炎
定義
患者感染急性中耳炎后,中耳持續出現積水的狀況,且持續約2~3個月,則可稱為“慢性積液性中耳炎”。
引發原因
在急性中耳炎的發炎反應后,因為鼻咽腔、耳咽管等呼吸道黏膜受到感染,所以開始引發寶寶的耳道出現積水的狀況。
積液性中耳炎的癥狀&日后并發癥
觀察點:中耳炎持續感染超過2個月,寶寶聽力似乎受到影響。
專家表示,患者的聽力受到影響、頭痛、耳鳴是積液性中耳炎的典型癥狀。但是大部分的患童在痊愈后,聽力受損的部份也會逐漸好轉。不過需注意的是,長期積液性中耳炎對耳朵還是可能會造成諸多影響,包括耳膜永久性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硬化癥、沾黏性中耳炎、聽小骨壞死、耳膜凹陷袋、膽脂瘤(珍珠瘤)及感音性聽障等,因此家長的密切觀察和專業醫生診斷還是相當必要的!
現階段的治療方式
專家表示,假使經醫生觀察,幼兒沒有感染其他病癥,約75~90%的積液性中耳炎可以經自體吸收而痊愈。抗生素治療的目的是控制感染,以及預防后續的其他并發癥,所以當寶寶的中耳發炎狀況演變成慢性的積液性中耳炎,醫生會先觀察寶寶的狀況,假使寶寶同時還有鼻咽腔發炎的狀況,或是經耳腔鏡觀察發現有混濁狀的膿狀物,醫生才會考慮開立抗生素治療,否則抗生素在積液性中耳炎上是不太有治療效果的。
如果幼兒有顯著的聽力受損,鼓膜或中耳有變化,則需施以中耳通氣管置入,如果有增殖體發炎或后鼻道阻塞、慢性鼻竇炎,則會考慮施以增殖體切除手術。
日常照顧建議
清潔時的建議
專家表示,假使家長發現寶寶的外耳殼有黏稠狀液體流出,可用細軸棉花棒輕輕旋轉擦拭,但是不建議深入耳道內,進行掏耳垢的動作。
平時喂奶時 避免讓寶寶躺臥喝奶
專家表示,因為幼兒的耳咽管比較短、寬,所以當寶寶躺著喝奶時,不僅容易發生溢奶或吐奶,奶水也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感染,建議平時喂奶時,可稍微抬高寶寶的頭部。
對患童應保持耐心
幾乎大部分的中耳積液患童的聽力都會減弱,因此可能會發生幼童不自覺地大聲說話或是聽不太清楚外界的聲音,進而也可能影響學習能力。因此建議家有幼兒罹患中耳炎者,家長應以保持耐心來取代煩躁不耐。
BOX
Newborn care
新生兒外耳道炎
許多新生兒的耳朵內會出現有異味的分泌物,其實那是外耳道內殘存的羊水和胎脂,由于羊水和胎脂讓外耳道總是保持潮濕的狀態,所以讓細菌也多了滋生的空間,進而引發“外耳道炎”。
疑惑:平時媽媽需要幫寶寶清理耳垢嗎?
解答:因為寶寶的耳蝸很小,耳道也很狹窄,所以不太建議媽媽幫寶寶掏耳朵或是用棉花棒伸入耳道內清理。平時的清潔方式,只需在洗澡時,用沾濕的紗布巾輕輕擦拭外耳(耳殼)的地方即可。
互動區:《母嬰健康》官方微博;《母嬰健康》總編微博;《母嬰健康》主編微博
下一篇:政協委員:北京兒科看病難親歷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淋巴結腫大預示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