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引文:有些父母會包辦控制孩子的一切,以為這就是愛。然而,無論父母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會迷失自己。
抽文:媽媽的整個生活都圍著悅希轉,讓悅希感到很壓抑。
悅希為了目前的感情困境前來咨詢,她說自己很矛盾很焦慮,想跳出感情的惡性循環卻又無力掙脫。咨詢剛開始,她便坦言自己對誰都不負責任,與哪個男人都不能長久地在一起,每次分手時她想到的總是自己的利益,從不考慮別人。每次與男友鬧矛盾的處理方式就是去找別的異性朋友,反復如此。
我問她:“能告訴我,你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嗎?”因為咨詢過程中,我發現她在表達與自我相關的問題時非常困難,于是我引導她從童年開始回憶自己和父母,連接起有關過去與現在,找到焦慮的根源。
悅希說,媽媽非常溺愛她,是那種包辦控制型的溺愛。很小的時候,自己對什么都好奇,想去嘗試,但每次媽媽都先她一步替她做好,要么就吼叫著讓她停止,印象最深的是媽媽總愛說:“別動……放下……你應該……你必須……”。爸爸工作忙碌,媽媽的整個生活都圍著悅希轉。媽媽讓悅希感到很壓抑,所以大學一畢業悅希就在外面租了一個一居室,自己生活,但總是若有所失,必須有人陪在身邊心理才踏實。
臨床診斷:焦慮來源于混亂的自我同一性
兒童早期依戀關系的性質,決定著青少年時期的關鍵任務“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成敗。自我同一性成熟的人,會有一種因認為自己與自己的過去有連續性,并和別人眼中的自己保持一致而自然增長起來的自信。但同一性缺失的人,對自我的認識是混亂的,會感到自己不知道心目中的自己是否與別人眼中的一致,也不知道未來會走向何處。這種人在面臨選擇時,就會伴隨有大量焦慮和緊張,更會因缺乏目標感而放棄努力。
悅希的童年在被控制中度過的。她在潛意識里深深渴望來自母親的關愛,害怕這種愛的缺失。因此她在成年以后的親密關系中強烈需要安全感。為了緩解這種不安全的感覺,悅希不得不依賴于身邊有男友的生活。而悅希的母親所給她的愛是令人難以承受的控制和溺愛,這使年幼的悅希在母親的強權里沒有自己做過選擇和決定,所以對自己總是充滿懷疑,沒有信心。在這種矛盾情緒里長大的悅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在感情關系中愉快地長久相處,她仍然在反復體驗著與兒時相似的掙扎和被控制的感覺。
可以說,悅希的自我存在感是依附在別人身上的,她的自我意識模糊而無力。她沒有考慮過真正的自己和未來,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一遇到爭執和挫折,她就輕易地選擇放棄,轉移到另一段已經準備好的親密關系中。
育兒建議:關注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
“這很苦,不能吃;這很燙,不能碰;這有個坑,不能跳”,父母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強加給孩子,所關注的并不是孩子的心,而是孩子表面的狀態。其實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才是父母更應該關注的。
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尊重和愛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一位女士和她的女兒,一起走了進來。女兒5歲左右。她們走到柜臺。“你要什么?”媽媽問女兒。“我想要香草冰淇淋,”女兒說。“不行,你要喝熱可可。”媽媽不由分說就為孩子買了一杯熱可可。女兒含著眼淚跟在媽媽的后面。這位媽媽的行為我覺的不舒服。媽媽只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不知道女兒對什么感興趣。女兒的個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視自我需求。她被明確地告知,她內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選擇是錯的,而別人說的、媽媽的臆斷才是正確的。這時媽媽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或者說明自己的理由,比如:“寶寶,你正在感冒,吃冰淇淋病會加重的。”讓孩子知道媽媽是尊重她和愛她的。
我還認識一位俏妞媽媽。2歲半的俏妞喜歡漂亮衣服,對衣服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寧愿受冷也不穿不喜歡的。每次俏妞媽媽都會尊重寶寶的選擇,有時明知道她的做法會有不好的結果,比如外面在下雨,俏妞卻堅持要穿白色的短裙。媽媽也愿意讓她自己去選擇,去嘗試。俏妞媽媽說:“我覺得寶寶知道自己濕、冷、餓還是不舒服。他們通過看、聽、聞、觸摸、品嘗來感知周圍的世界。他們甚至可以通過直覺感受到媽情緒的變化。就像我要出門的時候俏妞都能夠感覺到。”
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四種能力
每個人生來具有四種能力:感覺、知覺、直覺和思考。這些功能使我們產生自我感。雖然,我們出生的時候這四種功能俱全,但如果我們不去用它們,汲取經驗的能力,對自身與周圍世界的理解,都會遭到削弱,因為這四種功能,為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童童3歲時,爸爸媽媽帶他去買冬天的衣服。童童有點累,結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蓋很痛,他開始大哭了起來。他的父母急忙拉起他,幾乎同時說道:“你又沒有受傷,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別浪費時間了,也不怕別人笑話。”這些話影響了童童的感受,扭曲了事實。童童聽了他父母的話后,開始相信他膝蓋疼痛是不真實的,或是不存在的,這樣他將漸漸失去知覺認知。他會覺得流淚一錢不值,“我沒什么可哭的”,這樣他將會失去情感認識。同時,他覺得這樣做很不好,“我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將會失去對壞事的直覺。如此這般,他的感受被扭曲了。面對這樣的狀況,爸爸媽媽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知道你摔到了很疼,你試試自己能不能起來,能起來就沒事了。”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專家介紹:
孟雪,上海心港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心理咨詢師(二級),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上海市社區心理健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會員,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12355青少年服務平臺特約專家,上海電視臺《城里城外》節目特邀心理專家。
下一篇:5歲至小學二年級孩子特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從小不要盲目攀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