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帶孩子出去吃飯,熱情地給孩子點了一大堆食物,但孩子不為所動。父母不耐煩地勸說:這些都是很好吃的,你嘗嘗看嘛!孩子繼續拒絕,家長開始光火……類似的場景在中國家庭中屢見不鮮,但很少有父母愿意把菜單介紹給不識字的小孩,問一句:你喜歡什么?想吃什么呢?就這樣,孩子們原有的想要獨立的意識,被父母漫不經心地忽視甚至磨滅了。蔡真妮告訴記者,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必須從尊重孩子入手——尊重他獨特的個性、在沒有原則性分歧的情況下尊重他的選擇、甚至尊重他的“不完美”。
給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吧
有一次,“媽媽俱樂部”的幾個媽媽約好一起帶孩子到餐館去吃午飯。小孩的菜單和大人的不同,每個小孩都領到了兩支蠟筆和一大張游戲紙,上面有各種涂涂畫畫的游戲,背面印著菜單,列著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有漢堡薯條、比薩沙拉、意大利面條等等,還有幾樣是這家餐館的特色食品。
我家三豬愛吃比薩,我把菜單上的食物名給他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吃比薩。 ”
同去的另一個中國媽媽坐在我旁邊,悄悄跟我耳語:“想吃比薩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這里來當然要點沒有吃過的,你給他點個新奇的東西,他肯定高興。 ”
我看看菜單,向三豬游說另外兩種這家餐館的特色菜,三豬不為所動,大聲堅持:“我就想吃比薩。 ”
那個女友的孩子聽三豬說要吃比薩,也跟著嚷嚷:“媽媽,我也要吃比薩,我也要吃比薩。 ”
坐在三豬旁邊的老外小女孩本來都跟媽媽說好了要吃的東西,聽到兩個男孩點比薩,就扭頭問她媽:“媽媽,我可不可以改主意? ”她媽回答:“在服務員過來記下你點的東西之前,你都可以改主意,一旦他記下來,去告訴廚房準備了,你就不可以變了。 ”
女孩點點頭說:“那我換一樣,我也點比薩。 ”她媽媽點點頭說好。
而女友和她兒子一直在拉鋸,孩子要點比薩,媽媽堅持讓他點其他的:“比薩可以到比薩店去吃,媽媽在家里也可以給你烤,到餐館來吃飯就是要嘗嘗不同的食物。 ”孩子撅著嘴都要哭了:“我不想嘗新東西,我就要吃比薩。 ”媽媽小聲哄他:“聽媽媽話,媽媽為你點的東西你肯定喜歡吃,比比薩好吃一百倍。 ”
服務員手拿筆紙過來記菜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訴服務員他們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沒讓孩子說話,她替孩子點了。
等到大家的飯都上來了,三豬和女孩一邊大嚼比薩,一邊吃配的胡蘿卜條蘸醬,好不快活,其他的孩子也都興高采烈地吃著自己點的食物,只有女友的男孩悶悶不樂,看著眼前的食物,不動彈。其實在大人眼里他媽媽替他點的食物看著真是比比薩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孩子從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媽媽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如果這樣的意識一再地被強化,孩子的獨立性就慢慢被抹殺了。
怎么對待來做客的小客人?
一天下午,我領著三豬到朋友蘇珊家玩,蘇珊的兒子和三豬是好朋友,她還有個六歲的女兒露易絲上一年級。那天,正好露易絲的同學瑪麗也在她家,四個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過了一會兒,瑪麗發現墻邊的架子上有個糖果罐子,里面裝滿了各色巧克力和糖果,就問蘇珊她可不可以吃。
蘇珊點頭說可以,但是她家的規定是每次每人只能拿兩塊。
不一會兒,露易絲走過來告狀:“媽媽,瑪麗沒有遵守規矩,她多拿了糖果。 ”蘇珊走過去問瑪麗:“露易絲說得對嗎?你拿的糖果超出了兩塊嗎? ”瑪麗點點頭說:“你們家的糖果很好吃,我想帶幾塊回去給妹妹嘗嘗。 ”
蘇珊和顏悅色地對瑪麗說: “我們家的規矩就是每次只能拿兩塊,你也只能給妹妹帶兩塊,如果她喜歡,下一次你領她一起過來吃。”
我和蘇珊繼續聊天,卻同時發現,瑪麗又偷偷打開了糖果罐,抓了幾塊糖裝進了兜里,這時其他三個孩子都在玩耍,誰也沒有注意到。
蘇珊站起身,走到瑪麗的身邊和顏悅色地說:“瑪麗,每家都有各自的規矩,露易絲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規矩,而你到我們家里來玩,就要遵守我們家的規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經常來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兩塊,你明白嗎? ”
瑪麗再一次把多拿的糖果掏了出來。
蘇珊坐回來對我說:“別人家的孩子來玩是否該管教真是個難題,我的根據就是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如果露易絲發現瑪麗在我們家可以不遵守規矩,那么她也就有樣學樣,也覺得規矩是可以隨便打破的。 ”
美國女孩的“早戀”與“早練”
我有兩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學校。一個中國朋友很保守,對女兒要求很嚴,希望孩子將來上一流的大學,談戀愛這種事在中學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可是女孩對班里的一個男孩動了心,不敢讓媽媽知道,這個從來不撒謊的孩子為了這件事開始和父母撒謊,想盡各種辦法背著媽媽和那個男孩約會。后來,男孩提出分手,女孩暗自傷心,偷偷流淚,體重和成績一起直線下降。媽媽一直都沒有發現孩子郁郁寡歡、學習成績變差的原因在哪里。
另一個老外朋友很開明,她的女兒學習成績很好,從小學就開始上天才班。女兒上了初中之后媽媽告訴她:媽媽不反對你談戀愛,但是你一定要讓媽媽知道。假如你要和他出去看電影什么的,媽媽還可以給你當司機。到了初三,女孩回來和媽媽講,自己喜歡上了同樂隊的一個男孩。媽媽很守信用,沒有反對,只是和她約法三章:和男孩在一起談談心、一起玩都可以,但是不能發生性關系,因為她還承擔不起隨之的后果。同時還強調,她不能因為戀愛而影響了學習和其他正事,否則媽媽就要限制這件事。女兒都答應下來。在談戀愛又結束戀愛這段期間,女孩的成績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初三畢業時拿了全校的第一名,得了校長獎,并代表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講話。
孩子早戀,父母應該持有的態度,從這兩個實例中我們會得到些啟發。
有些父母就像上面第一個媽媽一樣,采取禁止的態度,這些媽媽反對女兒戀愛的理由,一個是會影響學習,另一個是孩子不成熟,中學談戀愛根本是瞎胡鬧。
我和很多美國媽媽交流過這個問題,在她們看來,出于這兩個理由,恰恰說明孩子應該早早戀愛。
因為,如果談戀愛會對學習造成影響,在初中談影響考高中,在高中談影響考大學,那么在大學就不影響學習了嗎?不是常有孩子因此都畢不了業,還有殺人自殺的?何況即使家長不同意,孩子真愛上了,管也管不住,他們照樣還是會戀愛,只不過轉入地下背著家長進行。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要費盡心機躲著老師和父母,耗費了大量的腦力去搞地下工作。
另一方面,找對象也是需要能力和技巧的,這些東西紙上談兵沒有用,需要不斷實踐。早戀是為了讓孩子練兵,并不是為了婚姻。孩子在感情上的實踐是有時間限制的,越早開始,機會越多越容易,越晚開始,機會越少越難。
尖子生緣何自卑膽小?
一個女友,畢業于北大生物系,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的博士,畢業后先在著名大企業里工作,后來又在州政府里找到職位。相貌端正,溫婉有禮,對人不慍不火,從不多言多語,在別人眼里是非常出色完美的一個人。
但是接觸久了就發現,她非常怕做錯事,一點點小事,她都緊張得不行。一次幾個女人約好一起去逛商場,因為堵車,她和另外一個人都來晚了一會兒,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誰都沒覺得怎么樣,那個女友一句塞車就交代了。可是她過不去,一個勁解釋,唯唯諾諾地跟在后面說對不起,好像欠了我們八百吊一樣。搞得大家最后都受不了。
等到她父母來探親,我才明白她膽小怕事的性格從何而來。她爸是個高級知識分子,架子端得很高,不茍言笑。和她說話張口就是批評就是指出問題,上綱上線不說,當著外人的面就會嚴厲地呵責她。他永遠是對的,即使他根本不了解美國的情況,也得按他說的做,結果不好就態度蠻橫地訓斥女兒,都是她的錯。
有一次,我非常同情地問她:“你爸這樣的態度你小時候怎么過的? ”一句話惹得她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往下掉。她說從小就這樣,無論她取得了什么好成績,絕不表揚,永遠是批評。她考了全校第一,他爸眼一瞪:“翹什么尾巴?你比那全市第一的差遠了。 ”等她考了全市第一,他爸又說:“別覺得你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瞎貓撞到死耗子上,山外有山,你能考全國第一?你能保證永遠都考第一? ”
她說她心底深處特別自卑膽小,在單位里活都是她干了,好處卻都是別人得了,小組里的項目出現了丁點兒問題肯定都是她的錯。她一看到問題,自己先惶恐起來,不住地檢討,別人自然樂得都推到她身上。升職沒有她的事兒,裁員倒是先裁她。現在換的這個單位依然如此,好在政府部門的工作穩定,競爭小一些,她又沒有什么野心,所以承受的壓力沒有以前大,雖然掙得比在企業時少很多,她也認了。
她爸現在罵她罵得最多的是她太軟弱,太沒自信,要她厲害一點,厲害了別人才不敢欺負。
她永遠都不敢說出口的話是:這一切還不都是你造成的!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