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王可,1985年出生于四川雅安。5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在西亞圖接受美式教育,度過自己的小學、中學時光,曾經獲得學校和州政府的多項獎勵和表彰,以其優異的表現和成績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她曾經參與父親王伯慶的20集電視連續劇《我家有個小鬼子》的英文寫作。她與父親合作撰寫的《成長1+1》一書,創造性地提出了“做兒女只有一次!做父母只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的頗具震撼性的家教命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王可利用假期時間與父親一起回國,在北京、成都、重慶、廣州、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長春等10個城市,進行巡回演講、舉辦簽名售書等活動,受到孩子與家長們的歡迎。
追求身心健康
從機場推著滿滿一車行李走出來的王可,由于坐了很長時間飛機的緣故,顯得很疲憊。眼前這么一個瘦弱的小女孩,能夠利用一個短短的假期完成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巡回演講的重任嗎?人們不禁有些懸心。
累了、倦了、煩了,王可也會哭泣、抱怨。可是只要演講一開始,她就會充分調動好自己的情緒,很快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當中去。做自我介紹,應家長和孩子們的要求做自我展示,認真、仔細地回答每一個家長和孩子的問題。王可以其出色的表現,堅忍不拔的意志為這次巡回演講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隨行的人們被感動了:“王可很注重配合別人,是一個非常自律的女孩兒。”
王可對此的解釋是:這主要得益于老爸對他的教育。“有條理、有自律力、有動力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人生會大不一樣。”王伯慶教育王可要自立自強,學會自己處理難題,要學會接受失敗,承受失敗。王可很喜歡自己的老爸,“他很狡猾,從不讓真理樸素登場,每次都是他誘導著我做出他所想要的決定。我至今還記得爸爸為了鍛煉我的性格——學會謙卑、忍耐、堅定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他鼓勵我參加選美比賽,并且讓我自己去為此募捐的事情。”
“當時,我在接受還是拒絕之間搖擺不定。我能夠低下頭去拉贊助,在大人面前卑躬屈膝嗎?我可以忍受被人拒絕嗎?我應該向誰拉贊助?然后,我想到了得獎。當然了,這也是申請大學入學的一個亮點,然后,天平傾斜了。OK,失去小小的一點自尊,可以帶來一次性格訓練。”如今,回憶起當時自己作激烈的思想斗爭時的情景,王可認為很值得。“我搜集了我能想到的有可能贊助我的人名單,開始了我的‘乞討’生涯。奧林匹亞市是一個好地方,那里有許多愿意支持學生的小公司,尤其是商業區。所以,在一個灑滿陽光的溫暖的下午,放學以后,我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打扮成天真爛漫的樣子,穿上顏色柔和悅目的裙子和收斂的鞋(如果想顯得天真的話,高跟鞋就太恐怖了),化了淡妝,在臉頰上敷了一層粉紅,練習了我的演說(那是從小冊子上背下來的),確定指甲上紫色的臟臟的指甲油(那是我涂著玩的)已經洗干凈了,沖著鏡子里做出一個嫻靜的笑容——然后,我出發了。”
“第一站是爸爸的保險經紀人,一位友善、富于同情心的女士。她給了我50美元,這是我期待贊助人給予我的平均金額。初戰告捷,我很受鼓舞,蹦蹦跳跳地到了商業區,拜訪曾經用過餐的亞洲餐館。我去的兩個餐館都給了我50美元,兩位老板娘人都很好。一個餐館里的年輕女士還說,我讓她想起她的妹妹,一個始終積極進取的優秀學生。”
“我的父母沒有成天要把孩子送到麻省理工或斯坦福,他們不強迫我走華人天才少年的路,他們只想讓我在學校里好好學習。他們只希望孩子盡力,并不給我額外的壓力。這讓我感到很開心,畢竟對于一個人來說,身心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銘記根在中國
王可在西雅圖的奧林匹亞高中學習期前,曾經獲得了很多的榮譽:高中畢業全校排名第一(畢業年級共400人)、美國Rensselaer數學及科學獎(此獎每年授予全球1000名高中生)、美國國家獎學金優勝者、美國“總統學者”最后候選人(全美280萬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500人選為候選人)、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杰出女性科學獎(2003年度)、華盛頓州校長學者(2003年度)、AP優秀學者(2003年度,AP是美國高中所修的大學課程,王可在2002年考了4門AP課程,都是5分,包括微積分、英語及作文、美國歷史、微生物)、在華盛頓州少女選美中躋身前五名(2002年度)、華盛頓州模擬政府的活動中當選為州教育部長 (2002年度)……
無疑,王可是一名出色的學生。而與王可接觸多了,你會發現:她是一個自信自強、誠實善良、率真可愛的女孩子。她不僅學業優異,而且關心他人疾苦,充滿愛心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她處事冷靜、從容,同時還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她雖然在美國長大,卻了解與摯愛中國的文化。
王可5歲來到美國時,她讓自己相信:一個華裔移民在美國的幸福就是匯入主流社會。她說:“我是非常成功的,除了我的黃臉蛋——我取了英文名字,吃比薩餅,看卡通片。當然我還是華人。身為華人,無非意味著我沒有艾德娜嬸母做好吃的點心,沒有像嬉皮士一樣酷的父母。”
“其實,我根本不認識中國的七姑八姨,而且我的父母太古板。在我追求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我拒絕認同父母那些悲劇性的經歷,作繭自縛地陷入良心平安的無知之中。我壓下任何把自己和中國聯系在一起的潛意識,因為我想成為一個完全的美國人。然而,有一種渴望沒有消失,時常在我的心中掀起漣漪。當我進入少女時代,這種懸念變得揮之不去。如同許多美國人一樣,我因為無法給自己定位而掙扎。我這個美國蘋果派困惑了。我不知道怎樣平息這個掙扎,直到我讀到了亞歷克斯·哈里的掙扎。我終于理解,‘發自骨髓的呼喊’和‘無法擺脫的孤獨’產生于我對民族文化的無知。”
“我是哪一種人類?如同一個被收養的孩子渴望發現她的生母,我想發現自己的民族,它藏在過去、藏在我的家庭生命和許許多多的華人之中。我不斷地詢問父母,閱讀大量的中國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書籍。我現在理解了為什么爸爸在文革中被迫失學;為什么他的父親在文革中會被迫自殺;為什么我的媽媽會被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為什么媽媽的母親會被送到鄉下去勞動改造。理解這些悲劇使我知道自己的獨特性,我的文化繼承的重要性。它們不再是環繞我心中的幽靈,而是力量,這力量造就了我的今天。我的傳統不是羞恥而是光彩!”
“我的文化意識讓中國在我心中活起來了。當我再次來到中國時,我不再是一個花錢的美國旅游者,而是中國人群中的一員。我訪問了鄉下,活在現實之中,找到了中華文化——我的根。我現在為自己的文化傳統感到極其驕傲,它給了我雙倍的未來。我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比起中國學生來,我有自由的課堂討論、精良的設備和免費的高中教育;我珍惜生命,因為我的家庭和許許多多的人曾經因為艱難而早逝。我要發揮一個華裔美國人的潛力,去建設中美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我不再是一個懷有偏見、失去方向的孩子,我是一個了解自己、決心堅定的年輕女性。我愛自己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人民和歷史——他們是我的文化,我的人民,我的歷史。美國是我的收養母親,把我養大,中國是我的生身母親,她總是在微笑著注視著我。通過增加我的美國經歷,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我希望多彩的將來和偉大的方向讓自己的人生更為豐富!”本報記者 海紅
下一篇:家長要盡快讓孩子學會獨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養育快樂孩子的12訣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