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都說孩子學壞容易,那么,孩子是怎么“學壞”的呢?心理學家班杜拉的一組實驗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實驗1:實驗對象是72名3~5歲的孩子,每次將一名孩子帶入實驗室。實驗室內有一個成人,還有玩具娃娃和一些修理工具。一部分孩子看到的情景是成人拿起玩具娃娃,拳打腳踢,同時還喊著:“打你的鼻子!”“打倒你!”另一部分孩子則看到成人只是安靜地收拾修理工具,沒有攻擊玩具娃娃。接著,實驗者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讓孩子單獨玩20分鐘玩具。實驗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孩子的反應。結果發現孩子傾向于模仿成人的動作。那些觀看過成人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對玩具又打又踢又罵。
實驗2:把4~6歲的孩子分成兩組看電影,電影中有一個成年男子演示四種不同的攻擊性行為,但在影片快結束時,一組孩子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另一個成人的獎勵,那個人說:“你是一個強壯的冠軍。”而另一組孩子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懲罰,另一個成人說:“喂,住手!我以后再看到你這樣欺負弱者就給你一巴掌!”接下來,就讓孩子進入一間游戲室,里面放有與影片中相同的道具。結果發現,看到榜樣受獎勵的那一組孩子,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另一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實驗3:在兩組孩子看完電影回到游戲室時,以提供糖果作為獎勵,要求孩子盡可能地回想起榜樣的行為,并付諸行動。結果,這兩組孩子在模仿攻擊性行為方面沒有任何差異,都能同樣精確地顯示出榜樣的四種攻擊性行為的順序。這說明,榜樣行為所得到的不同結果,只是影響到孩子模仿的表現,而對學習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在榜樣受到懲罰的條件下,孩子也習得了這種行為反應,只不過沒有同樣地表現出來罷了。
這一組實驗說明了:孩子可以通過模仿榜樣變得具有攻擊性,并且不管榜樣的攻擊性行為受到的是獎勵還是懲罰,孩子都能從榜樣那里學會攻擊性行為。
也許實驗的結果有點悲觀:原來平時乖乖的孩子,一旦接觸到暴力、攻擊等陰暗面,就會迅速“染色”“變質”?難怪有“學壞三日”的說法。可是聰明的父母也可以通過實驗的啟示,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得以健康成長。
健康成長小啟示:
★ 樹立正面榜樣,避免負面典型
用大量的正面例子可以幫助孩子“學好”,舉對應的反面例子卻可能造成孩子“學壞”。比如,故事中有善良的山羊和兇惡的老狼,聽了故事,孩子知道老狼不好,在和小伙伴發生爭執時,卻模仿老狼兇惡的樣子,就是因為他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不好的行為方式。
★ 不關注攻擊性行為,獎勵積極行為
孩子的有些攻擊性行為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因此,父母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方法,使他達不到目的,父母同時用溫柔親切的態度安撫被攻擊對象。父母這種一冷一熱的不同態度,實際上也為孩子提供了非攻擊性行為的榜樣。當孩子出現一些親和行為時,則要“熱烈回應”——充分關注,及時表揚和鼓勵。
★ 教孩子表達豐富的情感
孩子心里難受,卻不知道怎么表達,就會采取摔東西、打沙發等暴力行為來發泄。所以,父母要教會孩子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命名。比如,該做好的事情沒做好,這時情緒可能是內疚、羞愧、自責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這時的情緒可能是煩惱、傷心、難過等。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今天發生什么事情了,因為什么不開心了,心里有什么樣的感覺。把孩子的注意力從動作引導到言語上來,既能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還能培養孩子的EQ呢。
★ 看電視、電影要嚴格控制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多都來自電視、電影中的暴力鏡頭。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每周收看電視、電影不要超過10小時;內容也要有所選擇,剔除不適合孩子的內容。
下一篇:不要讓你的聰明投錯了方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指導孩子玩角色游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