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對尊重的需求也是基本的需求。尊重使孩子的自我成長的過程加進了一個最重要的內涵:自我價值感。這一點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人的尊嚴。所以,當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不被尊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最終將擾亂心智的發展而阻礙專注力的獲得。因此,滿足尊重的需要,是使一個人成為人的基本條件。
上面這幾個需求如果常常受到威脅,因自我成長的潛在動機而派生出來的注意力就會大打折扣。一個孩子就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被其他任何一個雜亂無章的東西所吸引,注意力的發展就容易偏離自然發展的軌跡。
“任何禁止兒童活動的行為,都將損害兒童智能的發展——而專注力只不過是被損害的能力的副產品。”
了解了以上基本需求之后,我們還需要知道兒童認識世界的方式,這也是發展兒童注意力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他對世界的認識只能透過他的感官來感知:觸覺——用手、身體去接觸他能夠觸到的任何東西;視覺——用他的眼睛去捕捉他需要的東西的形象;聽覺——用耳朵傾聽世界上任何對他的發展有用的聲音;嗅覺——用鼻子去探索這個世界所有的味道;味覺——不僅僅用口來認識味道,也用口來認識他能夠接觸到的物質世界。
這就是蒙臺梭利所說的“活動是兒童人格的一部分”。兒童必須使用他的感覺,透過活動來發展自己。任何禁止兒童活動的行為,都將損害兒童智能的發展——而專注力只不過是被損害的能力的副產品。
我們知道導致5歲的琛琛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可能缺少在自由選擇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機會。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專注的品質,但往往會不自覺地成為他成長中的干擾者。如何做才不會干擾孩子專注力的形成?怎樣做才是遵循科學的兒童成長法則?這一次,孫老師將進一步予以解答。
在火車上,一個兩歲多的小孩子不停地將手中的飲料瓶砸向地下,媽媽揀起給他,他又砸,一直持續了半個小時。周圍的成人都感覺心煩和焦慮,媽媽也準備斥責他了。這時,中鋪上的一個10歲的男孩,伸出頭對孩子的媽媽說:“阿姨,他想學猴子,像砸堅果一樣把瓶蓋砸開。”媽媽揀起瓶子問小孩子:“你是想把瓶蓋打開嗎?”小男孩認真地點點頭。所有的大人都感到釋然,釋然中又帶有驚奇。可能,相對于30歲的成人,10歲的大孩子更容易接近這個兩歲小孩子的世界。
這個兩歲的小孩子,如果沒有大孩子的提醒,可能會繼續砸下去,直到他認為這個方法不能幫他打開瓶蓋時,才會想到換另外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眼睛不會去觀察瓶子之外的世界,不會想到他是否打擾了別人,他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在高度地專注于如何才能打開瓶蓋。但是如果沒有大男孩詮釋他的這個行為,專注的小孩子極有可能會遭到責備。因為大家越來越感覺到這個孩子在胡鬧,越來越想禁止和斥責他。
這樣的例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成長是最高的法則,沒有什么東西能勝過孩子自我成長的沖動,這一沖動會使他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其中。正如我們在上一期所闡述的那樣,在自由和不受打擾的前提下,專注力原本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質。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他成長的環境里總是充滿了干擾因素。如何在可能的情況下不延怠孩子的成長呢?我經常給家長以下這些建議: 文/孫瑞雪上一頁123下一頁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