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99_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_色就是色欧美_欧美午夜精品电影

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3-6歲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尊重孩子認知把握教誨分寸

分類: 家庭教育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11-21

閱讀 :385

  我在學校讀兒童心理學時,深受一位瑞士兒童心理學大師皮亞杰 (J.Piaget) 的理論影響。他的理論,除了幫助我建構了對兒童發展階段的認識之外,最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如何根據孩子的認知和道德發展,來適當地拿捏處罰和教誨的分寸。

  在他的兒童認知和道德發展的理論中,有兩個十分有名的對偶故事:

  A. 有個小男孩叫斯利卡。他的父親出門去了,他覺得父親的墨水瓶很好玩,所以他用父親書桌上的鋼筆吸墨水玩。可是玩著玩著,他把父親書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小片墨水漬。

  B。有一天,一個名叫奧古斯塔斯的小男孩發現父親的墨水瓶空了。父親出門之后,他想把墨水瓶灌滿,好讓父親回來后就能立刻使用。可是,在打開瓶蓋時,他把書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大片墨水漬。

  皮亞杰問:

  1.這兩個孩子的過失是否相同?

  2.這兩個孩子當中,哪一個比較壞,為什么?

  他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對偶故事:

  A. 有一個小女孩名叫瑪麗。她的媽媽出門去了,她覺得桌上的玻璃杯很好玩,后來,她不小心打破了一個杯子。

  B。一個叫妮妮的小女孩想幫媽媽做家事。有一天媽媽出門去了,妮妮就幫媽媽洗杯子,可是,她打破了3個杯子。

  皮亞杰又問:

  1.這兩個孩子的過失是否相同?

  2.這兩個孩子當中,哪一個比較壞,為什么?

  你知道孩子們對這兩個故事的問題會如何回答嗎?

  皮亞杰根據孩子們的反應,概括出了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規律: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之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根據他人所設定的外在標準,而且,他們會根據行為的后果來判斷行為的對錯,而不會考慮行為的動機。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他律道德”。

  但是到了10歲以后,兒童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對道德行為作思考判斷,而且認為行為的動機比結果更重要。這個階段,兒童心理學家稱之為“自律道德”。

  所以,一個10歲以下的孩子會傾向于認為誰弄臟桌布的面積大、誰打破的杯子多,誰就是比較壞的孩子;而10歲以上的孩子,則已經能考慮到不管結果如何,只要誰的動機比較正確,誰就是可以被原諒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們明白了皮亞杰試圖告訴我們的兒童認知和道德的發展進程,那么是不是就會更注意自己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更明白該怎么堅定教養的準則,以及更清楚在處罰之前,得先了解背后有哪些心理動機?

下一篇:媽媽怎樣培養男孩的孝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的孩子學會感恩了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天长市| 深泽县| 鹤庆县| 辉县市| 宜春市| 福建省| 千阳县| 龙岩市| 常熟市| 英山县| 阿拉善右旗| 中山市| 泉州市| 尤溪县| 宁南县| 福海县| 呼图壁县| 遵义县| 白玉县| 襄樊市| 衡山县| 宜州市| 宿迁市| 日喀则市| 墨玉县| 青神县| 寿光市| 庆城县| 正定县| 鹤峰县| 贵溪市| 白玉县| 乐都县| 蛟河市| 东乡县| 潞城市| 仁化县| 湖州市| 沙河市|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