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后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么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梢姾⒆拥莫毩⑵犯駥Τ砷L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愿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對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干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于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復做,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結果。
首先,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當孩子二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幼兒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發展。
父母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其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推崇“個人奮斗”、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34歲孩子的語言發育里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是一種人生樂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