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四五歲時,父母就要考慮孩子上學的事了。孩子最初的前途、命運都掌握在父母手里——父母想讓孩子上什么樣的學校,孩子才能上什么樣的學校;父母想讓孩子過什么樣的生活,孩子才能過什么樣的生活;父母抉擇正確,孩子會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父母抉擇失誤,會使孩子陷入黑暗、痛苦之中。幼小銜接,可謂是孩子人生道路的第一道坎。這道坎邁得好,會使孩子以后幾年(或更長時間)相對較順;這道坎邁得不好,會使孩子跌跌撞撞,一開始就遭遇校園生活的打擊。父母能不小心行事、周密部署,對孩子的前途、命運負責嗎?
跟孩子生活了幾年,孩子的天賦、才能、性格、脾氣,父母不會不了解。孩子的反應是快還是慢,孩子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強還是弱,孩子的記憶力是好還是壞,孩子的性子是急還是慢,孩子的脾氣是好還是壞,父母不會不清楚。孩子五歲了,該給孩子啟發什么,訓練、傳授什么,輔導、置備什么,選擇、定奪什么,不靠這幾年的觀察、分析、研究能行嗎?父母不做有心人,孩子難成有心人;父母的前期工作做得好,后期的學前指導才會卓有成效。
還有一年半載,孩子就要上學了,父母需為孩子的幼小銜接做些什么呢?
第一,需讓孩子知道,每個孩子都要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滿了六歲就要上學——國家法令不允許適齡兒童不上學。這就從根兒上打消了孩子害怕上學、不想上學的念頭。
第二,要讓孩子對上學抱有一種期盼。怎么才能使孩子有一種上學期盼呢?那就要帶孩子到學校周邊轉轉,看看學校的環境,看看學生的精神面貌,看看老師的授課方式。孩子在幼兒園待了三四年,已經熟悉或厭倦了幼兒園的生活方式;看到比他大一點的孩子都上學了,自然就會對上學懷有一種渴望、向往的心情。特別是看見過去同一所幼兒園的小朋友,進了小學,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滔滔不絕地跟他們聊著小學的趣事,無形之中就會勾起他們上學的熱望。每個孩子都會對高一級的孩子懷有一種敬慕的心理,充分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學前恐懼。
第三,可參照小學生守則適度約束、規范孩子。雖然家庭不是學校,不能嚴格按照學生守則行事,但是也不能放任孩子,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想在家就在家,目無學校的組織紀律。幼兒園大班的老師會依據上級學校的要求,對孩子的學前生活做些相應的安排、調整。回到家,父母也應配合幼兒園的步調,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提些相應的要求。比如,不能無故不上幼兒園;不能早不起、晚不睡;不能在家大喊大叫,影響他人的學習、休息;每晚回家都應溫習溫習幼兒園所學的知識,看看小學的課本等等,既不要讓孩子緊張、睡不好覺,也別讓孩子懵懵懂懂,對未來的學生生活毫無知覺。
第四,可適當給孩子傳授一些語、數、英的知識。過去,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讀書,教孩子認大街上的廣告、標語、招牌,孩子對文字并不陌生,認得了一些字。上學前,把以前零星學的字詞,歸整歸整、梳理梳理、串聯串聯、復習復習,把其中簡單的字詞句挑出來,寫一寫,練一練,記一記,應對小學語文入學考試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孩子的數學,只要能認、能寫、能算100以內的加減,應對數學入學考試就不成問題。如果能寫、能算100以內的乘除,那么孩子的數學已經高出同齡人的水平了。孩子的英語,能讀、能寫26個英文字母,算是有了英語基礎。如果能聽、能說、能讀、能寫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孩子的英語算是相當不錯了。
第五,不是孩子自身強求,沒有必要給孩子灌輸過多的書本知識。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學點課本知識,但更需要的還是課本之外的社會參與、親身體驗和自我感悟。父母提前給孩子灌輸了過多的書本知識,孩子上學后,沒有新東西可學,上課精力不集中、開小差、和同學逗著玩——父母的過度早教直接干擾、破壞了孩子的正常學習。父母越是過早介入孩子的課本學習,孩子的課本學習會越成問題——這叫過猶不及;混淆、顛倒了學校、家庭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六,需繼續保持以往正常的休閑、娛樂和鍛煉。幼兒園小,孩子的活動場地也小,孩子一天天長大,園外的活動范圍也應隨之擴大。父母不能只管孩子的學習,不管孩子的鍛煉、娛樂和休息。每天從幼兒園出來,不給孩子一些“發瘋”、交流、玩耍的時間是不人性、不科學、不合理的。孩子每天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中間沒有鍛煉、玩耍的時間,豈不失去了自由?孩子每天就那么一兩個小時自由活動時間,父母豈能連這點時間都不給?孩子在這段時間,玩耍交流了,休閑放松了,晚上回到家,干什么都有勁,學什么都會學得好,學得快。父母不能以要上學的名義,剝奪孩子的正常鍛煉、休閑和娛樂的時間。
第七,為孩子選擇一所適宜的學校,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極為重要。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可以考慮在好學校的周邊買房子,讓孩子就近入學;或者花些錢,送孩子進一所好學校。孩子就一個,孩子的小學就一次,不為孩子選個校風、校紀好的學校,讓孩子隨便進個不入流的學校,受不良風氣的影響,怎么對得起孩子?經濟條件不好的人家,本身就在好學校的周邊,符合就近入學的條件,算是幸運家庭;如果周邊沒有好學校,家長就要比別人操更多的心、費更多的神,才不致耽誤了自己的孩子。當然,即使把孩子送進了一所好學校,父母也不能高枕無憂——學校是學校,家庭是家庭,不能混淆、模糊了兩者的教育職能。沒能把孩子送進一所好學校,父母也無需嘆息、自責,只要盡心盡力了,該做的都做了,孩子是不會怨恨父母的。
第八,金錢“壘”不出好孩子,自己的孩子還需要自己教育。有些家庭富裕的父母,就想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外語學校、雙語學校、寄宿學校……周末再給孩子請家教——教育孩子的事全權委托別人去打理。這些“富二代”父母不知道,沒有優良傳統的學校,再貴再好,也是有缺陷、靠不住的,培養不出棟梁之材,把孩子送進這樣的學校,是不明智的,有一定風險的。周末的家教也是只管孩子的知識教育,不管孩子的人品教育。所以,花錢買教育,只會人財兩空——錢去了,好孩子沒有得到;只有自己的孩子自己負責,才是保險的。雖然這么做會耗費父母的一些時間、精力,但是孩子的情況父母心中有數,孩子的進程,父母參與其中。這就從根上杜絕了孩子走邪路的可能。
孩子上一個臺階,父母也跟著上一個臺階。父母不用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學習,但心貼心地陪伴、看護孩子的學習(廣義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
下一篇:理解、接納他的朋友和需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學著做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