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好久以來,我一直有個問題在心中盤旋:我是否應該創辦媽媽寶酷網?是否值得花大量的時間寫育兒博客、親子專欄,還到處奔波講課。前幾日,與兒子Ian的一段對話和剛接到的一位媽媽在博客上的來信又讓我找到了3年前創業時的原動力。
上周從Ian學校回來,我與他談起了未來幾年的計劃。以前他一直催我早點讓他回到美國去,可以與他熟悉的小朋友一起上學。可那天當我問他: “媽媽不做 ‘媽媽寶酷網’了,陪你回美國念書好嗎?” ““Why?” Ian立即驚呼,“不,不,媽媽,我覺得你還是再做兩年吧。我喜歡你做媽媽寶酷網,喜歡你現在做的事情。我覺得至少你現在寫博客、做專欄、做網站能改變媽媽們的想法,能‘救’一些孩子,他們太可憐了。”
Ian會有這番“憂國憂民”的博愛,源自于他目睹了周遭一些同齡孩子遭受的 “家長折磨”:Ian的表弟從小被他媽媽用一把尺子一塊手絹逼著學鋼琴,尺子用來打手,手絹用來擦眼淚。他媽媽的信念很實在:小學前鋼琴一定要考到六級,因為讀書了就沒時間攻鋼琴了,而要全力以赴搞定奧數。而鋼琴,奧數都是小升初有用的敲門磚。Ian不太明白這里面的細節道理,聞聽了表弟的悲劇,于是便向我發出了SOS的求援。
真巧,昨天又接到了一位網友媽媽給我的來信。信中她口誅筆伐著目前國內的教育制度、學習風氣,辭藻中滿含憤慨但卻萬般無奈。雖然這是寫給我的私信,但我很希望大家一同閱讀:
尊敬的黃女士:
您好!
首先謝謝您給我回復郵件!自我介紹一下,我的名字叫胡廣垠,今年XX歲,是國企的一名普通員工,既沒有深厚家庭背景,也沒有名牌大學的光環,20世紀80年代接受的基礎教育,那個年代基礎教育的弊端就不必細說了。20多年后,當我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又開始關注中國教育現狀,孩子現在上四年級,深刻體會到20多年來,中國的教育從未改變,最起碼是沒有根本改變。
我從一位母親的角度觀察到以下這些現象,在幼兒園時,就開始教拼音、2位數的加減法,到了上學,語文講課模式竟然和20年前一樣,我兒子上二年級時說了這么一句讓我感慨良多的話:媽媽,好好的一片文章讓老師講糟蹋了。每天學校安排的課很多時候都不能正常執行,科學、音樂、美術等這些所謂的“副科”經常被串成語文課,下課時間經常被占用,回家還要完成數量不少的家庭作業,學校除了正常的教學安排,課外活動非常少,看著孩子每天背著10多斤的大書包,亦步亦趨的走在上學的路上,聽著孩子稚嫩的童聲問我:“媽媽,我們學校怎么從來不組織出去春游呢?”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能想象得到,如果孩子一直這么發展下去,初中和高中將在題海中度過,將在不停的考試和排名中度過,因為高考這根指揮棒一直未曾改變。這個違反人性發展規律的教育制度讓我產生了帶著孩子逃離的想法,可是我又能逃到哪去呢?
黃全愈博士的博客上一片文章提到中美教育差距20年前有20年的差距,20年后還有至少20年的差距,我也總是不斷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20多年過去,經濟建設取得巨大進步,而教育為什么還停留在20年前?
改革勢在必行,可是怎么改?以什么方式改?個人怎么能參與到改革當中?我是真心羨慕您的2個兒子有你這么優秀的媽媽,有那樣好的教育環境,畢竟在中國能把孩子送到那樣學校的家庭還不多。作為媽媽,我多么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多想讓他成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見、有創造力的人?這一切怎么才能實現呢?孩子的成長是等不起的。我在想,能不能有人嘗試辦一些私立學校,可以借鑒美國一些先進國家的模式呢?
同時接收了來自兩個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和不同身份的“求援”信號,一位是從未謀面的媽媽朋友,一位是我親愛的兒子,他們代表了兩代人的苦悶和迷茫,那位媽媽急呼創辦私立學校來為孩子另起一個快樂的天地;我的少年兒子愿意放棄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為了讓媽媽可以幫助其他的孩子。把這兩件偶然的事放在了一起,我們能不感動?能不感慨?能不揪心嗎?
我的能力有限,我的資源更有限,但我的決心很大,希望通過博客把好的、先進的育兒、親子理念分享給大家。雖然大環境不合理,但如果媽媽的心還是明理的,媽媽的眼光不追逐短期的效應,媽媽就是那個可以為孩子搭起橋梁的人,讓孩子時不時地從“牢籠”里出走一下,無論是心靈的還是身體的,孩子都需要。
改變不了大環境,可以先改變我們的小環境,我們的心態和我們的言行。如果學校是“地獄,”那么,媽媽請把家變成孩子的天堂。文:黃靜潔
下一篇:你不知道的“懲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熊孩子”專門和你作對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