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像四川大地震這樣的災難我們一生也很難遇到一次,但痛失至親好友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個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就會有更多的概率面對生老病死。對成年人來說也許還好辦,但是對于孩子呢?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爺爺奶奶病逝的時候,您又是怎么對孩子解釋的呢?是回避,是欺騙,還是坦誠呢?
回答是不一定。如果孩子是兩歲以內,對死亡還沒有比較清晰的概念,那么你用簡單的謊言來瞞孩子還是容易的。但事情并沒有完,因為您會發現,孩子長到三四歲又開始追問“死亡”的問題,“爺爺去天堂怎么還不回來”,“別人都有奶奶為什么我沒有”,這時孩子已經對親人的死亡有了意識,一味欺騙只會帶來新的心理問題。比如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所以爺爺奶奶不來看自己,于是產生自卑。心理學上也認為孩子的喪失、哀傷經驗,會影響孩子成年后面對喪失、哀傷的反應模式。所以孩子3歲或以上時,再使用欺騙和隱瞞就不適合了。
更為現實的做法是:看重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而不是去期待孩子做出符合大人要求的表現,更不需要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比,因為個體是存在差異的。
如何讓孩子學習到生與死是生命的過程呢?可以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回。這些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
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繪本,比如有這樣一本繪本《再見,艾瑪奶奶》,作者從一只貓的視角見證了一位普通的老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從容淡定,它告訴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但我們生命之愛不會因為生命的消逝而消失,重要的是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在書最后的一章全家福中您已經讀不到死亡,讀到的只有生命劃過的溫馨。
家長不需要教育孩子死亡的概念,只要讓孩子看看繪本,看看一個個生命的故事,孩子就會明白死亡對于人類來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要坦然接受,也要珍惜和尊重生命,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書寫生命的光輝。
下一篇:家長別獎勵了孩子的錯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把男孩的破壞行為引向正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