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怎么成了樊籠
《獨生子女宣言》的作者曾談到爸爸和孩子玩過的一種游戲:高大的爸爸伸出手來,舉著讓孩子去碰,矮矮的孩子拼命想摸到爸爸的手,可是每次跳高了,爸爸本來看上去不那么高的手,會突然抬高起來,那只手永遠在馬上碰到可就是碰不到的地方。那時候的爸爸,不再是可愛的,令人感到安全的,而是對立的,使人感到壓力的。這種大多數孩子都做過的游戲,里面有一種深深的對立情緒。孩子總是覺得自己被父親戲弄了。在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對家感到失望。有這種感覺的孩子往往會以各種形式宣泄自己對家的不滿。這些對家庭有消極體驗的獨生子女常常抱怨自己投錯了胎,他們覺得家庭是一個樊籠,使他們無法尋找到生命的快樂。
我們就消極的家庭體驗對獨生子女自我接納的影響也做了統計分析,調查結果如下:
(1) 在自我接納高分組中,家庭消極體驗程度高的人數占52.2%,家庭消極體驗程度低的人數則占到82.1%。
(2) 在自我接納低分組中,家庭消極體驗程度高的人數占4.4%,家庭積極體驗程度低的人數只占1.0%。
統計結果說明,孩子對家庭的消極體驗程度越高,他們的自我接納程度就越低。這些孩子往往對自己進行自責,他們常常是父母眼中的壞孩子,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愛,常感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父母的恥辱,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家庭消極體驗程度。
給父母的建議:
◎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接納自我的重要保障。教育要在愛與約束之間達成平衡,請父母朋友不要因“恨鐵不成鋼”而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 父母親要學會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關愛與溫飽冷暖的照顧同樣重要。
◎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平等的尊重和平等相教一樣重要。
下一篇: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思路應與時俱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