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經常有朋友提問,結果發現他們對蒙臺梭利存在很多的誤解。最近在通讀蒙臺梭利,一邊讀,一邊隨手記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解讀蒙臺梭利1:該給孩子多少自由?
毫無疑問,蒙臺梭利教育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要給予孩子自由。那么蒙臺梭利提倡的這種給予孩子自由究竟是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只是在旁邊看著孩子,讓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情呢?
我們先來看看蒙臺梭利《發現孩子》這本書里的幾段話。“在蒙臺梭利教學法中,活動的主要部分由孩子主導……”后面還有一些關于孩子主導活動的描述,這里不一一抄錄。我想,這里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詞“主要部分”和 “主導”值得提醒大家注意,這兩個詞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因為,蒙臺梭利在接下來的一段話里繼續給予了闡述:“很多老師問我,光是用溫和及鼓勵的方式把教具呈現給孩子就已經足夠了嗎?我的回答是:當然不夠。在孩子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教具的操作方法是最重要的一環。老師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教具的操作,因為孩子對他身邊的一些東西常常不太在意,即便注意到了,大概也猜不到這些東西的用法。所以老師得隨時準備做示范……”并且緊接著還舉了一個東方人看到西式餐具時可能有的反應的例子作為旁證來進一步說明她的這個觀點。
從這些話里可以看出,蒙臺梭利提倡的“給孩子自由”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對他的行為放任自流。這其中仍然有施教、引導或者“灌輸”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老師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孩子示范教具的操作。在后面的一段話里,蒙臺梭利說得更加明確了:“少數老師對于上述原則似乎只是一知半解,他們的做法是把教具發下去給孩子,然后老師就默默地退到一旁,不管發生什么事。這種教學方法只會造成一種結果:整個教室鬧翻天。我們所謂的不干預孩子的學習、尊重孩子的活動,必須在孩子本質上的發展臻于成熟之后,才得以實行。”
這段話簡直說到我心坎里去了。孩子能夠自己沉浸于某些事物之中,去自我發現其實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他具備這種本領之前,他是需要我們引導,需要我們給予刺激(比如蒙臺梭利提到的演示教具的用法其實就是一種刺激,或者說是一種“灌輸”的方式)的。
這個說法如果用我經常提到的關于建筑材料和構建大廈的比喻來解釋,實際上就是一個給孩子提供建筑材料的過程。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階段,孩子就不可能獲得足夠多的建筑材料,他也不可能憑空建造出撼動人心的美麗大廈的。我認為,孩子這種“本質上的發展臻于成熟”應該在6歲前,重點在3歲前。所以在孩子3歲前我們給予他的各種刺激,包括幫助他建立各種概念,了解概念之間的邏輯或者因果關系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換句話說,早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我們給孩子施行早教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惴惴不安:天啊,我是不是給予孩子太多了?我是不是應該給他足夠的自由?我們需要注意的只是給予他這一切的方式,而不是擔憂給予他這一切是否必要。
蒙臺梭利認為,干預有時候是必須的。因此,他在《發現孩子》這本書里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事例:“當我經過一個孩子身邊,他(指老師)正小聲地在另一個孩子耳朵旁說悄悄話。我問他:“你在干嘛?”“我小聲地講,才不會打擾到他啊!”這位老師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不敢干擾孩子的失控,卻又不試著去建立秩序,好讓孩子的個別工作可以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將這個“干擾”理解為引導,我比較喜歡“引導”這個詞,因為它更人性化,更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明問題。
所有這些都說明,蒙臺梭利并不反對引導甚至也不反對早期的“灌輸”,如此,那些崇拜蒙氏的父母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疑慮,完全可以放開手腳給寶寶演示“教具”(當然,我們可以有別的教具,這些教具也許僅僅是一枚樹葉,一顆小石子……),在必要的時候甚至也可以給予他一些干擾了。就像前幾天有朋友在論壇提問的那樣,如果寶寶堅持要她畫一只小白兔,為什么不呢?并且,為什么不以這個畫小白兔事件作為契機,給寶寶提供更多發現與探索的機會呢?(文/林怡)
下一篇:讓孩子自覺主動學習并不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