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今年暑假,一種被稱作“家庭互助”的度假方式在北京悄然流行,兩個或者多個家庭把自身資源組合利用,變孩子“獨養”為“群養”,不但減輕了家長的負擔,而且讓孩子充分享受和伙伴、同學玩耍的樂趣。
家長:孩子有個新鮮體驗
暑假一開始,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二年級小學生新新就被媽媽送到了住在天通苑的朋朋家,新新將在朋朋家里度過“一周夏令營”,同吃同住同玩,這是兩位媽媽共同研究決定實施的暑假“互助計劃”。
新新到朋朋家第一天,兩個小伙伴一起制訂了一份假期作息表,什么時間吃飯,什么時間看書、什么時間玩等都有規定。第一次離開自己家,對8歲的新新來說是新鮮有趣的,但也有很多不適應,他不能像在家中那樣賴床,還要和朋朋一樣自己疊被子收拾床鋪;寫作業的時候他也不能再磨磨蹭蹭,如果誰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就會占用游戲時間……
一周后,兩位小朋友又一起住到了新新家。新新喜歡讀書,家里有好多書,兩個人的“讀書時間”幾乎都不夠用了;新新平時飯后負責洗碗,現在朋朋幫他一起洗。當然,兩個好朋友相處得也不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會鬧矛盾,吵嘴甚至打架,但最后他們總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好。
當班家長:“群養”不累
如果說新新和朋朋的“夏令營”是兩位媽媽的教育嘗試,那么在北京市西單附近的一個小區里,“家庭互助”早就成了部分家長生活的一部分。
“互助組”中的張女士說:“現在社會上的托管班又貴又不可靠,我們決定像拼車一樣,一家負責集中看孩子一天,基本每周輪一次,也不是很嚴格,有不坐班的就多看幾次,不好請假的就少看幾次。”張女士介紹,別看有四五個孩子,可是“當班”家長并不需費太大力氣,其實比看一個孩子還要省勁兒。
“我們都沒想到,孩子們簡直都樂翻了,說這是最快樂的一個暑假,每天晚上都不愿意回家。”令家長們更欣喜的是,雖然沒報什么培訓班,孩子們卻長進不少,原來是每天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專家:“群養”更科學
暑假的“家庭互助”也得到了教育專家的推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我認為最有效且最可行的方法是成立家庭互助組。教育需要智慧,靠一家一戶難以教育好獨生子女。家長們可以聯合起來,變小家為大家,變獨養為群養。三五個家庭合作,輪流帶孩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獨生子女學會交往和合作,享受到兄弟姐妹的親情。”
孫云曉認為,暑假最本質的意義在于,孩子需要過一種與學校不同的生活。在假期里,讓孩子從學校的學習生活模式中走出來,對他們的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孩子暑假最需要的是豐富多彩的別樣生活。
下一篇:好媽媽是男孩的人生標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為孩子開學準備好了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